原标题:截至2016年底河南实现遗体捐献378例 器官捐献让生命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马雯本报通讯员马位峰
清明时节,人们以各种方式祭奠逝者、寄托哀思。而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份追思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的亲人,曾是遗体或者器官的捐赠者。如今,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正在成为这支队伍中新的志愿者。
据省红十字会统计,自2011年7月我省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实现遗体捐献378例,遗体捐献志愿登记2500余人。截至今年3月15日,我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3000余人,成功捐献人体器官696例,共捐献大器官1830个,1824人因此获得新生。而这新生背后,既有无数个感人故事,又有器官捐献事业推进的艰辛。
爱的传递
3月31日早晨,新郑福寿园里,细雨纷纷。由省红十字会主办的第七届遗体、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蔡巧玲陪着妈妈专程从开封赶来参加这次活动。刻有捐献者姓名的碑铭前,蔡巧玲的母亲用手一遍遍抚过“蔡景成”这个名字。这是蔡巧玲的父亲,一名普通的司法干警,去年10月因肺癌去世,去世前,老蔡和妻子一起填写了人体器官捐赠表。蔡巧玲曾极力反对父母捐赠器官,而当她站在刻有父亲名字的纪念碑前,发现有那么多与父亲一样的人,曾用自己的生命拯救过另外的生命,她流泪了:“我终于理解了父母的选择,妈妈说,让我把这些都拍下来,留给亲戚们看,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这件事是多么的有意义。”
65岁的郑州市民韩鲁豫就是新的器官捐献志愿者之一,她这次带来了自己和丈夫、母亲、弟弟四个人的捐献表。2003年,韩鲁豫的父亲韩继舜病重前,曾立下遗嘱要捐献遗体,并表示若儿女不支持就是不孝顺。妻子颜从云至今都记得这些话,今年87岁的颜从云和子女们商量后,决定一起成为器官捐献的志愿者。“能救别人的命,能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贡献,这事儿光荣!”颜从云说。
捐献之困
据统计,我省2016年成功捐献人体器官338例,捐献大器官1001个,受益人数960人。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这支爱心队伍,但实际上,我国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有30万人,而每年器官移植数量仅约1万例,器官捐献移植缺口巨大。
来自驻马店农村的周同山夫妇告诉记者,他们的大儿子因患胸腔肿瘤去世后,老两口尊重孩子的意愿,将他的眼角膜等器官进行了捐献,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村里的人都不理解,还到处说他们高价把孩子的器官卖了。“俺们知道这是救人的事,所以支持孩子的选择。可如今无论咋跟外人解释都没用,老伴为此天天以泪洗面。”周同山无奈地说。
因传统观念导致的不理解,以及制度层面对捐献者的保障尚不完善,这些都让器官捐献事业步履艰难。作为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国,我国的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率远低于欧美国家。一位器官捐献协调员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工作中,听到拒绝或者责骂已是常事,但他们都知道,只有开口,另一个生命才有机会获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器官捐献的理念,也愿意加入到生命接力的队伍中。今后我们会通过不断的努力推动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器官捐献,让这份生命之爱撒播得更广、更远。”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