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艾滋病逐渐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艾滋病早已不是不治之症,经规范系统治疗后,正在逐渐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艾滋病现阶段虽然无法根治,但已经实现了带HIV病毒生存,可以像慢性病一样管理,患者能跟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副主任、艾滋病实验室主任张彤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预计寿命可实现接近健康人群。
抗艾关键在自我管理 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我国艾滋病整体疫情呈现低流行水平,今年2月公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尚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检测发现,性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
张彤认为,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水平已经明显提高,但全社会对于艾滋病的接受程度仍需进一步增强。“目前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误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认为艾滋病很可怕,无法治疗;第二,对艾滋病还存在一定的污名化和歧视。”
艾滋病早已脱离了“绝症”行列,据了解,目前对抗艾滋病主要通过服用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如果严格规范用药,能有效控制HIV病毒,预计寿命接近人均寿命水平,但与接受治疗的时机有密切关系。张彤表示,治疗得越早,患者免疫功能受病毒的损伤程度越轻,身体脏器的损伤也会相应较轻,患者的预期寿命就会比较长;反之,如果治疗较晚,患者免疫功能受损严重,难以恢复,同时也会加大疾病感染带来的损伤。
“治疗艾滋病的关键在于患者的自我管理。”张彤表示,一旦感染HIV病毒即需要终身服药,患者要有较高的依从性。我国在2003年起开始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2006年通过《艾滋病防治条例》将该政策制度化、法律化,大大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称赞。
此外,社会上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偏见、歧视态度仍然存在,让艾滋病患者生存环境艰难,备受心理煎熬。张彤表示,艾滋病患者一般不愿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疾病,因此比其他疾病的患者更加依赖医护人员。
剂型不断改良 给患者更多可选方案
目前,全世界都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治疗艾滋病。联合用药是将多种抗艾药物形成一个组合,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更大程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延缓病程。由于不同药物的组合方式与调制鸡尾酒类似,所以联合用药治疗艾滋病也被称为 “鸡尾酒疗法”。
张彤表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在不断进展。首先是剂型的优化,以前患者一次要服用一大把药片,现在减少到每天三四片,有些复方制剂一天一片即可,患者更容易坚持规范服药。
“剂型不断改良,药品的品种就会相应增加,可供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变多,可以优选效果更好、副作用更低、服用更方便的用药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彤说,但是复方制剂不是简单的药物混合,要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不同的药物组合方案要通过药监部门的审批才能使用。7月26日,抗艾滋病单片复方药多替阿巴拉米片获国家食药监总局上市批准,给中国艾滋病患者带来新的用药选择。
为什么复方制剂在近年来才开始逐渐流行呢?张彤表示,不同的药品的工艺、版权都存在差异,患者的临床研究也需要花费漫长时间,才能得出效果比较好,更为安全的组合方案。
目前,药物仍是治疗艾滋病的最主要方式,据张彤介绍,抗艾药物目前有三个重点研发方向:第一,进一步优化剂型,包括复方制剂和长效药物的研发。第二,实现艾滋病患者功能性治愈,即在患者停药后,在血液中也检测不出HIV病毒,停药后相应的副作用也会减轻,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彤强调,治疗越早,实现功能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三,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包括预防性和治疗性的疫苗,目前都停留在研究阶段,还没有成熟疫苗问世。
据了解,联合国提出要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流行,从目前来看,随着抗艾手段的不断进步,艾滋病正在逐渐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防可控、可管理的慢性疾病。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