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万里之远 坚守援非大爱 市一院续写援非传奇今朝再出发 |
|
||
|
||
|
||
|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铭 通讯员 焦海波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2018年6月20日23:50,江苏省第28期援桑医疗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开始为期一年的医疗援非之行,其中8名医护人员来自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从1963年1月我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驻医疗队援助非洲开创共和国援外医疗队历史起,迄今已经有55年的历史,市第一人民医院始终坚守在医疗援非第一线。 情牵万里之远,坚守援非大爱,续写半个世纪援非传奇的市第一人民医院今朝再出发。 续写大爱 圆梦奔巴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奔巴岛位于非洲东部,是印度洋西部岛屿,气候湿热,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是桑给巴尔两主岛之一,距离我国近万公里,坐飞机需要16个小时,因为盛产丁香而被誉为“香岛”。2000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与美丽迷人的风景相伴的是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是岛民低廉的收入和高昂的物价。奔巴岛所有生活用品都靠进口,居民就业机会很少,基本上是“身批两块布,吃饭靠大树,经济靠援助”,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医疗资源更是严重匮乏。 自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派援非医疗队,打造了中非之间开展时间最长、成效最为显著的合作项目。 市一院与桑给巴尔的交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医院一批批优秀医疗队员们用年轻的生命在桑给巴尔书写大爱并受到当地医院、民众的肯定和赞誉,他们和桑给巴尔有着近半个世纪跨越肤色的情结。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市一院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和省医疗队一起漂洋过海,在这里刻下了许多中国印记,留下无数动人故事。他们作为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祖国的使命,用青春和生命实践着他们‘大爱无疆,大医无界’的信念。” 市一院杜钟祥院长介绍,此次援非,续写大爱的市一院优秀医务工作者们要圆梦奔巴。 条件艰苦 义无反顾 无论是援非前的培训介绍,还是曾经援非人员的亲口讲述,援非队员们对当地医疗条件的艰苦还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当心理准备遇到了现实,他们就发现差距甚远。他们想象到非洲应该很落后,但是没有想象到如此落后! 2005年第21期江苏援桑医疗队成员市一院耳鼻喉科副主任王浩看到当地的医疗现状是:开刀有苍蝇做伴,不能用手打结,因为用线太多太浪费,线及刀片都由病人自己购买,“我经常用圆针缝皮,用洗衣粉洗手,再大手术只有一个洞单,手术中经常无氧气”。 当地病种也有很多特色。因为贫穷,孩子没有好的玩具,硬币、石头、水果核就成为最好的玩具,于是各种异物比如食道异物、耳部异物、鼻腔异物、气管异物特别多,所以耳鼻喉也成为急诊最多的科室,经常夜里急诊,取各种食道异物成为家常便饭。 同期援非队员、市一院骨一科护士长韩红举,医疗队中唯一的女护士介绍:“桑岛最大的国家医院竟然没有CT,要做这项检查必须乘船1.5小时去达市做。也没有病理科,很多疾病无法明确诊断。手术室就是普通房子,没空调,没紫外灯,没氧气接头,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无影灯。室内只有一个破旧吊扇在慢慢转动。每次手术都是折磨,室外40度,室内35度,高温下还要穿着厚厚的手术衣,带着口罩和帽子。” 更可怕的是,医护人员在非洲主要的威胁是疾病困扰。有人曾经说过,没得过疟疾就不算来过非洲。对于外科系统而言,还有来自艾滋病的威胁,这是艾滋高发地区,在国内术前通常都常规查艾滋,但是那里条件不允许,也许正在手术的病人就是艾滋病人,急诊手术更无从选择。每个外科医生心理和精神上所承受的恐惧和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因为不是一时一刻,而是一年时间的零距离接触。 当地医疗条件恶劣的程度,超乎常人想象。 ▲从左至右:赵跃武(心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郑小莉(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秦健(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曹伟(影像科主任、主任医师、援非医疗队队长)、李云鹏(骨科二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耿立建(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宋巍(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戴必照(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克服困难 赢得尊严 援非期间,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坚决克服苦难,让一切辛苦在患者康复后灿烂的笑容中都烟消云散。第21期江苏援桑医疗队援非期间,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徐州援非医疗队共完成门诊8 万多人次,手术近5000 例,同时开展的8项新技术填补了桑给巴尔的医疗空白,受到坦桑尼亚总统的接见,得到了医院的肯定和赞扬。 在他们援非的医院,除了中国医生外,还有古巴、俄罗斯、埃及等其他国家的援非医生,要想赢得同行们的尊重和信任,就要靠自己的实力,用事实说话。在援非期间,王浩在耳鼻喉科开展一些当地以前没有开展过的手术,解决了患者数年的顽疾,令其他国家的医护人员很是佩服,发自内心地对中国医生另眼相看。 克服困难,赢得尊严。 授之以鱼并授之以渔。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我们的医护人员还尽自己所能,帮助受援国改善医疗条件,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能力,并留下了一支永不带走的 “医疗队”,由此他们也成了桑岛最受欢迎的“中国白衣天使”。 医者行医,无论贫富、种族,大爱无疆、大医无界。援非期间虽然很艰苦,但是王浩和韩红举以及队友们心中也是苦中有乐,因为他们肩负着祖国神圣的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他们把精湛的医疗技术奉献给非洲人民,也把中桑人民友谊的种子撒向这块贫穷但又美丽的土地! 续写传奇 援非再出发 坚守援非一线,市一院传承了半个世纪的援非使命。 情牵万里之远,远赴异国他乡续写传奇今朝再出发。 2017年,江苏省第28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预备队员名单公布,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8位来自放射科、耳鼻喉科、普外科、骨科、心内科、妇产科、麻醉科、儿科的医疗骨干凭借良好的政治素质、丰富的工作经历、扎实的业务能力、较好的英语基础、较强的个人意愿、良好的身体状况和杰出的团队协作精神等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预备队,计划于2018年6月20日奔赴非洲桑给巴尔奔巴岛,开展为期1年的援非工作。 2018年1月5日,院党委书记陆仁平主持召开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成员座谈会,通过与8名援非队员的交流,帮助他们解决脱产培训及援非前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要求8名队员要把握好脱产培训外语机会,迅速提高外语水平,对以后的学术、科研、教学、临床发展奠定基础;要服从队长管理,遵守学校纪律;要对工作有前瞻性认识,多与往届援非医疗队员沟通,学习宝贵经验;要时刻牢记援非期间队员们不仅代表医院,更代表祖国形象。 1月7日中午,8名医护人员赴宁参加为期5个月的援外前全脱产强化培训。 4月17日,院长杜钟祥赴宁慰问时明确表态:“医院,将永远是队员们的坚强后盾。”杜钟详细询问并亲自记录了队员们的生活和学习现状,当场指示职能科室负责人现场解决各位队员的家庭困难,并决定为此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全面做好队员及其家属的身体和生活保障,免除后顾之忧。 “作为国家援外队员,作为‘一院人’,你们一定要将习主席‘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精神传承好,将祖国的支持、同志们的关爱传递给受援国人民,让祖国为你们骄傲,让医院因你们自豪。” 医疗队副队长、市一院放射科专家曹伟表示,他们会像往届援外医疗队队员那样,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促进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加深了中国人民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谊,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大爱无疆 一直在路上 建院83年来,市一院培养了众多的医疗人才,不仅造福了淮海大地的广大人群,更将精湛的医疗技术带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为当地输送了新鲜的医疗“血液”。 ——2015年10月,“彭城英才奎屯行”活动在美丽的新疆奎屯市拉开帷幕,市一院眼科专家、市眼防所所长李甦雁走进新疆,开展为期3天的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白内障复明手术和大型义诊活动,把眼科方面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奎屯,为眼病患者送去“光明”,获赞“亚克西”。 ——2016年8月,市一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曹振朗作为第三批援青干部来到青海省兴海县人民医院任副院长,在近10个月的日子里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为兴海的医疗事业作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荣获市“三等功”。 ——2017年10月,市一院眼科帮扶宿迁完成该市历史上第一例眼角膜移植手术,填补了宿迁市包括泪器内窥镜手术、角膜移植术等空白,用无私的付出和默默的奉献,为提高该地眼科医疗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爱无疆,市一院践行大爱一直在路上。 杜钟祥院长指出,作为医疗队员派出单位,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定会不辱使命,全力以赴支持援外医疗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援外医疗政策待遇,积极提供所有的政策允许的、医院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好各项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确保队员们在前方无后顾之忧。医疗队队员将会与其他医疗队队员团结协作,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非洲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为祖国增光,为医院添彩,用爱浇铸中非人民友谊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