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寒意浓,在现代社会普遍能量过剩的背景下,盲目增重抗寒不仅可能导致体重飙升,更会加重代谢负担,尤其对血糖、血脂异常的朋友而言暗藏风险。今天,徐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邀您一起,掌握秋冬科学养生的核心——精准控“油”,智慧减“糖”。

“贴秋膘”的古与今
在古代,物资匮乏,冬季难熬,通过秋季摄入高能量食物来储存脂肪御寒、维持生命,是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但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我们面临的不再是能量不足,而是能量过剩。久坐少动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得秋冬季节的“胡吃海喝”极易转化为内脏脂肪,增加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为何秋冬更要严控糖与油?
活动量减少 天气转冷,户外活动减少,基础能量消耗降低。若不相应减少能量摄入,富余的糖和脂肪便会迅速囤积。
食欲亢进 气温下降,身体会本能地渴望高热量食物来产热御寒,更易被高糖高油的“comfort food”(慰藉食物)吸引。
血糖、血脂波动大 对于糖尿病患者,秋冬季节血糖更难以控制。高油饮食会直接升高甘油三酯,加重血脂异常。
科学控油小知识
科学控油的核心在于选对油品、合理食用且适量摄入。建议优选植物油,并识破食物中的隐性油脂。推荐使用橄榄油、茶籽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山茶油、低芥酸菜籽油进行凉拌或快炒,同时可搭配亚麻籽油、紫苏籽油(富含Omega-3)用于凉拌。应限制摄入猪油、黄油、奶油等饱和脂肪以及人造黄油、起酥油等反式脂肪。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约相当于白瓷勺 2-3平勺。此外,还需警惕烘焙糕点(如酥皮点心、饼干、蛋挞)、加工零食(如薯片、膨化食品),红烧、干锅、油炸、干煸类菜肴以及肥肉、肉皮、动物内脏等隐性油脂来源。

科学控糖防暗糖
科学控糖的关键在于识别并减少添加糖的摄入,而不是完全不吃主食。建议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添加糖主要来源于白糖、红糖、蜂蜜、果汁、含糖饮料、蛋糕和糖果等。同时要小心“隐形糖”的摄入,比如调味品中的番茄酱、烧烤酱和沙拉酱,“健康”饮品中的风味酸奶、乳酸菌饮料和果汁饮料,以及部分标有“无蔗糖”但实际添加了麦芽糖浆、果葡糖浆等的食品,购买时仍需仔细查看配料表。在主食的选择上,建议粗细搭配,用糙米、燕麦、藜麦和杂豆等替代部分精白米面,这样升糖速度更慢且饱腹感更强。如果一餐中有土豆、山药、芋头等薯类菜肴,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秋冬养生进补新主张
中医认为秋冬宜养阴,养阴并非一味进食油腻厚味之物,而是要滋养津液,固护阳气。首选优质蛋白,适量摄入鱼肉、去皮禽肉、瘦肉、鸡蛋、豆制品,而非肥肉。多吃深色蔬菜和根茎类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白萝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善用“药食同源”之品:推荐使用健脾益肺的山药、莲子、芡实等煲粥炖汤;滋阴润燥的银耳、百合、梨等制作羹汤,对抗秋燥。烹饪方式以“蒸、煮、炖、快炒、凉拌”为主,最大限度保留营养,减少油脂摄入。

秋冬养生,核心在于“藏养”,即收藏身体的精气,养护五脏的机能。与其盲目“贴秋膘——增重抗寒”,不如学会为健康“存款”——通过科学控油控糖,选择天然、均衡的饮食,配合适度的室内运动,才能真正增强体质,平稳过冬,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专家介绍

隋 淼
内分泌科主任
学科带头人
主任中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糖管中心主任
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徐州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脂肪肝学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胰岛素抵抗相关糖脂代谢性疾病。主持并完成省市级多项课题,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20余篇。
擅长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代谢性肥胖、痛风、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与中医特色治疗)、妇科内分泌(更年期综合征、黄褐斑、多囊卵巢)及亚健康调理。开设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专家门诊,中西医结合评估及治疗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脂肪肝、脂肪性肝炎。
门诊时间:周二、五上午,周四全天
文、图/由徐州市中医院提供
撰稿/徐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