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相当数量的患者在久治不愈后求治于中医,经过辨证施治,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瑾 一般来说,我们把位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头痛病因繁多,包括脑血管疾病性头痛、神经病理性头痛、颅内感染性头痛、颅内外疾病以及全身疾病等等各种头痛。头痛患者众多,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及工作质量。中医可以针灸、中药治疗头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疗效良好。 徐州市中医院针灸脑病科副主任,负责头痛组的组长孔德清,主任中医师,擅长中医经方、针灸放血治疗中风(脑血管病)瘫痪、风湿疼痛、头痛眩晕及疑难杂症,尤其是遵循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运用经方治疗顽固性头痛效果显著。 孔德清主任说:“头痛是诸多病因诱导下出现的头部疼痛的一种病症。按传统辨证方法,常采用脏腑经络辨证,从风、痰、火、瘀、虚等予以针刺,中药治疗,疗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而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以刺络放血治其表,以千年经方治其本,不仅见效快,可以很快减轻头痛的折磨,而且许多病人从此永远告别了头痛。” 寻找病源,外感内伤起因多 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是外感还是内伤?孔德清主任说,两者区别可根据起病方式、病程长短、疼痛性质等特点进行辨别。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 “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会导致头痛。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肝气郁结、肝失疏泄也会导致头痛。或平素恼怒太过、气郁化火、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饮食不节、气血化生不足以充营脑海,头痛也会发生。” 头痛的西医检查为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需做脑脊液、脑血流图、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从中医角度看,一般掣痛、跳痛多为阳亢、火热所致,重痛多为痰湿,刺痛固定常为瘀血,痛而胀者多为阳亢,隐痛绵绵或空痛者多精血亏虚;痛而昏晕者多气血不足。在疼痛部位方面,气血、肝肾阴虚者多以全头作痛;阳亢者痛在枕部,多连颈肌;寒厥者痛在巅顶;肝火者痛在两颞。 孔德清主任介绍,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视其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视其所虚,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若因风阳上亢则治以熄风潜阳,因痰瘀阻络又当化痰活血为法。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并举。 “头痛的预后有较大差异,外感头痛治疗较易,预后良好。内伤头痛虚实夹杂,治疗较难,只要辨证准确,精心治疗,也可以使病情得到缓解,甚至治好。若并发中风、心痛、呕吐等则预后较差。” 因人而异,寻六经辨证施治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孔德清主任介绍:“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可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可以诊治外感病,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有一位50岁的焦姓女患者,于今年3月到中医院初诊,主述左右侧头部交替性疼痛,反复发作已有20余年,呈跳动性,伴头皮发麻、头部怕冷怕风,现在每天需服止痛药止痛,经前加重,睡眠亦差,进食尚可,但不能食用生冷食物。孔德清主任接诊后,观察其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弱,辨为厥阴病浊阴上逆,加上头痛经前加重、睡眠差的症状,考虑为血虚水盛,遂予以吴茱萸汤散寒降浊,合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 患者服用了7副药后复诊时,自述服上方后头痛即止,至今未作,头皮不发麻,头部亦不怕吹凉风,睡眠得到较大改善。继续服用上方7副后,头痛未有发作,但月经来潮后太阳穴、眉棱骨有轻微疼痛不适。了解到这种情况,孔主任又为其添加了生石膏、酸枣仁,服7副后,随访头痛未发。 67岁的胡先生前额痛反复发作十余年,并伴有前额痒,心烦难忍,今年春节之后的近20天里发作频繁,怕冷,不能食生冷食物,睡眠欠佳,胸闷叹气。门诊观察其舌淡、舌尖稍红、苔白稍厚,诊为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又根据其不喜喝水、睡眠欠佳等情况,诊断为血虚水盛所致。医生给予其吴茱萸汤合当归芍药散7副。患者服药后头痛缓解,额头痒、心烦等未再发作。 上周,胡先生突然前额冷痛、头部怕风、胸闷心烦、夜间口干苦、下肢时觉冷。就诊时其舌尖稍红、苔白稍厚。孔德清解释,口干苦为少阳证,舌尖稍红为寒饮郁久化热之象,考虑他为少阳阳明厥阴合病,予以小柴胡汤加吴茱萸、生石膏7副。患者服药后头痛减轻,额头发痒未再发,现继续服用上方7副,随访时获悉头痛未有复发。 分析这两个患者的病案,孔德清主任说:“病案一与病案二虽然都是头痛,但头痛的部位与性质不一样,根据四诊合参得到的信息,皆辨证为厥阴病兼血虚水盛,所以初诊所用方药是一样的,而且都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后来二人服药后各自的症状变化不一样,所以后续的用药也随之改变。这种诊断方法,正是体现了六经辨证的特色和优势。” 安定情绪,中医祛病如抽丝 一般临床治疗头痛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止痛药物以及非药物物理治疗。常规止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止痛药、中枢性止痛药和麻醉性止痛药,这些药疗效确切,是头痛患者最常使用的止痛药。而头痛的非药物物理治疗包括物理磁疗法、局部冷(热)敷、吸氧等。对慢性头痛呈反复发作者,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是控制头痛频繁发作的关键。 孔德清主任介绍,鉴于头痛疾病的顽固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有一部分患者接受常规止痛药物疗效欠佳,为此,市中医院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基于中医经方制定了头痛专药,同时在针灸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特色治疗技术泻血疗法,其操作简单、无副作用,作用显著到常有“立竿见影”之效。 29岁的张女士于2015年产后头痛,左侧头部针刺样疼痛,睡眠差,常多梦,手足凉,月经量少,经前胸胀,下颌起痤疮,右胁下扣压痛。根据患者统治综合症状,给予大柴胡汤去大黄及桂枝茯苓丸7副治疗。患者服药期间因熬夜头痛发作一次,但程度较前减轻,下颌痤疮消退,睡眠好,手足凉较之前有所改善。继续服用上方14副后,头痛几乎消失,睡眠差亦未引起头痛,胸闷心烦减轻,但手温足凉。医生诊断属于上热下寒,以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并以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7副之后随访头痛未发。 除了中药经方汤剂治疗,中医特色技法的使用也收到良好效果。有一位36岁的女教师,头痛8年,于去年6月在中医院就诊,主述满头胀痛,头皮紧箍,时轻时重,按之则舒,受风受凉,疲劳少睡均见加重,情绪不遂,夜寐不安。医生根据其舌淡苔白、脉浮紧,诊断她为紧张性头痛,对其太阳穴、合谷穴、大椎穴等处进行针灸,一次治疗结束后,患者表示痛去大半。医生叮嘱其注意休息、愉悦情志。之后患者每周来针灸一次,一个疗程后头痛消失,又巩固治疗两个疗程,随访3个月未复发。 另有一位53岁的女职员来中医院就诊时自述头痛反复发作20余年,近期明显加重,每一到两周发作一次,头痛或左或右,发作时伴恶心、头昏,严重时手足凉,必须多次服用止痛药、请假卧床休息,持续一到三天可缓解,间歇期无其它不适,就诊当天又发作,已自服扶他林、西比灵,头痛未能控制。孔德清主任诊断其为偏头痛,取太阳穴、丝竹空穴、太冲穴等处针灸,一次治疗结束后,患者即言头痛消失,随后巩固治疗,随访未有发作。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头痛的体验,有时可能只是因为情绪不好、劳累或剧烈运动、感冒发热等引起,头痛的预防在于日常的起居饮食。孔德清主任提醒,生活中应避免感受外邪,头部尽量不要受风,勿情志过激,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过度劳累、加班熬夜,不要过食肥腻食品等。头痛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不宜食用烧烤油炸辛辣食品,以防生热助火妨碍治疗,同时远离烟酒,对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的患者亲属需多加疏导劝慰以稳定情绪,并保持安静的起居环境,有助缓解头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