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频道 > 房地产信息 > 正文

济南拆违拆临带来建筑垃圾翻番 垃圾处理困局如何破解

 

济南卓威建筑垃圾倾倒场,推土机与渣土车正在作业。济南最大的这处建筑垃圾倾倒场,如今填埋的1/3都是建筑垃圾。 记者郭尧 摄

▲黄河北大吴村的鸿铭渣土场始建于2013年,此前是低洼的池塘,臭气很重,后经相关部门批准,用于填埋建筑垃圾。记者郭尧 摄

近三四个月以来,济南大规模拆违拆临,城市变美、变通透的同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依照传统的处理方式,它们会被运到城市周边的建筑渣土倾倒场去填埋。然而,还有多少空间,可以承载日益增多的建筑垃圾?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建筑垃圾围城烦恼,是否有破解之道?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济南时报记者进行了多方调查。

“饭量”大涨 去年一天100多车,如今一天四五百车

几个月来,济南城区里的道路周边、高架路下,一系列违章建筑、临时建筑被逐步拆除。公开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已有将近800万平方米违建、临建被拆除。5月3日中午,在西郊的吴家堡办事处陈家庄村附近,尽管正值倾倒垃圾比较少的时间段,但在济南卓威建筑垃圾倾倒场里,装满建筑垃圾和渣土的车辆仍是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这里是济南最大的建筑垃圾倾倒场,始建于2014年2月,占地870亩,仅一期就能容纳700万立方米。“这个倾倒场,最初是为西客站片区建设设置的,主要用于倾倒渣土,而如今,超过1/3都是拆迁来的建筑垃圾了。”负责人王先生说,去年,拆违拆临还没开始时,一天能运来100多车渣土和建筑垃圾,自今年从3月份以来,每天都飙升到了四五百车。

通过泺口浮桥到达黄河北的大吴村,就到了天桥区最大的建筑垃圾倾倒场——鸿铭渣土场。与卓威倾倒场相比,这里白天车辆少了很多。“主要是在晚上忙。”负责人米先生说,这里地处黄河北,尽管离市区不远,但毕竟交通不便,渣土车来得相对较少;另外,由于近期拆违拆临,车辆比去年同期多了30%以上,一天得来100多辆车。

“济南市一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渣土量,大约在3500万立方米左右,其中拆迁因素约占13%左右。”济南市渣土管理处书记刘军说,往年,济南因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能有五六百万吨;今年拆违拆临肯定会增加,超过1000万吨应该问题不大;超过1200万吨,也不是没可能。

形势紧迫 现有十四五处填埋场,仅够用三五年

鸿铭渣土场始建于2013年,此前是低洼的池塘,臭气很重,后经相关部门批准,用于填埋建筑垃圾。“当初设计占地500多亩,能填埋三四百万立方米,每年放进去100多万吨,能用个七八年,不成问题。”米先生说,现在看来,不可能了,顶多再用两年,就会填满了。

原因似乎不难理解。目前,每天填进去100车,估计5月底以后,保守估计也得每天200车。“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济南拆违拆临力度越来越大,过去三四个月里,只拆了不到800万平方米,相当于35个泉城广场。”米先生说,现在,仅最近公布的《第三期(第一部分)拆除任务台账》就显示,5月底前需要拆完818.17万平方米的违法建设,一个月拆除量相当于过去三四个月。

王先生表示,他的卓威建筑垃圾倾倒场,一期工程还有200万立方米没填满,估计不到一年就会满;二期工程已经填满封场;三四期工程空地有限,最多也只能维持一年。另一方面,济南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产生的垃圾,却与日俱增。

“济南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渣土,一部分用于回填工地,一部分用于绿化,还有一部分被填埋。”刘军说,目前全市正常运营的填埋场,总共十四五处,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填埋场,就靠目前现有的填埋空间,只能维持三五年。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新的填埋场加入,三五年后,一些建筑垃圾将无处可埋,形势很严峻。

解决路径 新填埋场难找地方,回收利用是唯一出路

刘军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既然顶多还有两年运营时间,米先生正在寻找新的填埋空间,但非常困难,换句话说根本找不到:“济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周边能填埋的洼地,已经基本被填平了。当然可以到更远的地方找,但是即使找到了,也不适合运营,毕竟离市区太远了,渣土车(司机)从成本角度考虑,不愿意去送啊!”

王先生基本认同米先生的观点:“目前租用低洼地带填埋,成本越来越高,过去每年每亩1800元就够了,现在至少得3000元。”目前,他已经基本放弃再找新地点的想法,转而接受济南市渣土管理处的建议,把填平之后的填埋场变成耕地,种植农作物及果树等。

米先生则在考察,能否学习先进城市及先进国家的做法,把建筑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回收利用。比如把细小的颗粒物压成花砖,或者烧成红砖,使之再回到城市搞建设,不占用空间。如此一来,就不用再为建筑垃圾寻找填埋场了。

这种想法,也得到了刘军的高度认可:“过去,济南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比较单一,就是填埋。目前,我们正在联系建委、经信委等部门,希望搞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目前很多公司都有意向要参与;另外,我们已经到长沙等南方城市考察学习,比如能否给予相关企业补贴,鼓励建设企业推广使用再生资源制造的建材产品等。”

王先生听到刘军的说法后,当即表示,只要是政府帮助改变土地性质,允许在填埋场上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他立即就会考察建设,产品的市场前景应该没有问题。

山东中瑞建筑垃圾处理现场 记者郭尧 摄

“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用于描述建筑垃圾,再合适不过。7年前,济南一家名为“山东中瑞”的再生资源公司,意识到了市场空间,起步开展业务,但却举步维艰——投资1200万元购买的建筑垃圾分类加工设备经常“吃不饱”,后来者更是少之又少。建筑垃圾处理还任重道远。

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

2008年,陈光标的江苏黄埔公司靠着从建筑垃圾中“淘宝”,利润2.8亿元,这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年份,是了不起的。同年,“山东中瑞”的创始人李凤强,开始筹备成立公司,在当时的他看来,做建筑垃圾回收、加工和利用,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得出这样的结论,缘于他的亲身经历。

有一年,转山隧道附近一地块被一开发商拿下准备开发房地产,结果项目所在地曾是建筑垃圾填埋场,两三百万立方米的垃圾,清除干净需要数千万元。李凤强意识到,城市扩张伴随的是建筑垃圾不断往外倒运,为什么不能一次性消化回收利用,让建筑垃圾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况且,经过综合测算,如果从建筑拆除开始入手,回收废金属、有机杂物、再生骨料、渣土等,再加工后卖出去,企业可以有15%左右的纯利润空间,这是“利己”。“利国利民”就不用说了,建筑垃圾全部消化,就不必再占用国土进行填埋、降低土壤质量了;而且还可以减少矿产资源乱采滥伐,降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等。

设备“吃不饱”,经常外租河南

2010年,“山东中瑞”成立了,李凤强斥资960万元,从荷兰购进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又购买了卡车、铲车、挖掘机等配套设备,总计投资1200万元。同年9月份,济南市经信委联合多个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全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采取企业投资、BOT等投资形式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前景似乎可期。一开始,李凤强通过业务开拓,连接了10余个项目,干了3年,但之后每况愈下,去年只承接了刘智远村旧村拆迁和一个搅拌站拆除项目,今年至今甚至没有开张。“设备经常‘吃不饱’,闲着没事儿干,我就外租到河南一些项目上,从事建筑垃圾处理,那里对回收利用比较重视一些。”李凤强说。

事实上,济南也不是不重视,2012年,当时的市建筑渣土综合整治办公室起草了《济南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其中包含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规定。然而记者了解到,《办法》已经进入立法研讨程序,但一直没有实施。

拿不到项目,再生品缺市场

这么好的一件事,济南何以推不开?李凤强结合亲身经历,分析了原因。

首先,拿不到项目。一栋建筑要拆除,如果在拆除之前介入,可以回收一些废钢、废铁、废塑料、废木材等废品,然后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再加工,这样做,企业会有利润;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回收企业无法事先拿到拆除项目,也就没法获得废品,没法分类。等全部变成废墟了才能进入,此时再分类,非常麻烦,就得赔本了。当然,建筑在拆除之前会招标,由于相关政策措施缺失,现在的招标要求往往倾向于拆除公司,而非综合再利用企业。

其次,项目方在启动拆除之后,往往非常着急赶进度,恨不得今天拆了,明天就变成净地,因此把垃圾直接运走是最简单的办法;如果请再利用公司进来,分类处理周期相对较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用建筑垃圾生产的产品,销售环节也不乐观,市场认可度非常低。举例来讲,建筑建好后回填空隙,工程方更愿意买沙子、石子,而不是买经过处理的建筑垃圾。

用建筑垃圾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很多,比如环保砖、空心砖、马路花砖、人行道砖、绿化带砖等,价格也不高,但是市场上还有一些盗采砂石低价销售,冲击着再生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投资回报机制不明确,企业难以获取利润甚至面临亏损,建筑垃圾回收再处理就是空谈。

“只有改善政策环境,让建设回收利用厂不愁没有地方、处置不愁没有原料、产品不愁没有销路。”李凤强说,最后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垃圾循环处理链,建筑垃圾的重生路才能真正通畅起来。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刘彪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house/xzls/2017-05-08/392670.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建筑  垃圾  利用  拆除  回收  处理  倾倒  项目
没有  先生  企业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