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网(张 涛) 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聚焦的仍是“三农”问题,注重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金融机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金融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力量。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大行,加入乡村经济振兴是责任所在、义不容辞,作为宜春金融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中坚力量,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势在必行。
一、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营造可持续的金融环境。强化机制建设及政策扶持是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普惠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涉及财税制度与政策、金融管理制度与政策、法律制度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等各项制度与政策。一是要推进普惠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获得各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组建专业性政策担保公司、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涉农贷款财政奖补等方式,完善以财税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相融合的普惠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探索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合理分担风险的可持续合作模式,提高用于“三农”经济资金的可获得性。二是要提高风险防范和分散能力。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农业大额风险再保险等机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在把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的前提下推动大型担保公司向县乡增设机构,并组建针对性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新贷款抵押担保机制,保障金融商业可持续。三是要加快乡村征信体系建设。要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便利性,通过建立农民信用档案和数据库,完善农民信用评价机制,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人和担保人的信用情况,促进涉农金融机构信息共享。
二、精化普惠金融产品,全面提供优质化的金融服务。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是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不同于城市金融,产品不宜简单“移植”,要更接“地气”。一是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切实准确把握普患金融服务的方向和重点,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展新兴涉农业务,引导农民创业致富,提高乡村内生产动力,不断提升乡村民生金融服务质效。二是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深入研究“三农”新主体新要素新业态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丰富服务模式、产品体系,通过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主体带动乡村电商、旅游等特色产业加速发展,真正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要加快金融科技建设。金融机构要与时俱进,将金融和科技充分融合,延伸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精准度。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成本高、获利难、投入产出矛盾等问题,可以采取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以电子支付工具和服务为切入点的方式,通过ATM布设、便民惠民取款站点、便民惠民POS机等金融科技创新,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的触达能力和服务范围。
三、完善金融消费教育,着力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良好的金融素养是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低于城市居民,其中农民、贫困人群和残疾人等群体的金融素养更低,而他们正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一是要做好金融知识的普及。向农民普及基本金融常识,让农民了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运用金融产品,进而利用金融资源,获取金融福利。二是要持续提升金融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利用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接受较为系统、规范的金融基础知识教育,掌握必要的现代金融工具使用技能,并以此带动整个家庭金融素养的提升,构建“金融惠民工程”开展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培养金融知识宣传队伍和志愿者。可以利用当地金融机构了解农民、熟悉农民需求的优势,通过举办农村金融知识大讲堂、现场演示农民感兴趣的金融业务流程等多种贴近农民生活的形式,帮助其更深入地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并提升金融能力,使农民、农村和农业真正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
(文/由公行徐州分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