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长三角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圆桌会议22日在苏州召开。会议就区域金融在改革合作、协同发展、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差异化定位,共谋一体化发展
自2014年举办首次圆桌会议以来,今年是第八次圆桌会议。从去年交通银行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行挂牌,到今年3月民生银行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揭牌开业,截至目前,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冠名的银行业分支机构达到13家。
在金融机构名称变化的同时,金融权限和资源也随之变化,业务同城化由此开启。交通银行在示范区内推出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同城化业务联动,创新集团客户联合授信全额包销切分制和一次贷审会,打造一体化金融服务的新模式——长三角地区有跨境融资需求的企业,都可以在这家银行开立跨境资金池搭建、开立FT账户,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综合成本。
总体来看,长三角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激发新活力:长三角首笔碳配额质押融资和首单碳排放配额等相继落地;区域金融市场发展拓宽新领域,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扩大到32家,为长三角地区的“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提供了“家门口”的服务。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大任务,三省一市的金融发展找到了各自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未来五年,上海提出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为核心,突出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发展导向;浙江提出加快打造全国一流新兴金融中心,打造数字智慧金融先行省;江苏提出着力打造创新开放、协调有序、普惠绿色、安全稳定的产融结合新高地;安徽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从规划定位来看,三省一市各有所长、一体推动,为区域金融深化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引领协同发展
作为本次圆桌会议的重要内容,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金融助力长三角地区达成“双碳”目标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共有9条内容,包括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区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加大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建立绿色金融评级标准体系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参与(上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
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查斌仪介绍,三省一市都在抢抓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扩容机遇。苏州碳排放长期居于江苏首位,约占全省总量的18.4%。在这一背景下,苏州以绿色低碳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紧密互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苏州绿色信贷规模达到2460亿元,利率水平和风险水平相对较低。今年以来,苏州地区的绿色金融产品更是全面开花,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全省首笔超千万元排污权抵押组合贷款、全国首单民营上市公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全省首单“碳中和”债券、省内首家绿色支行等纷纷落地。
目前绿色金融存在创新与研发进展较慢、覆盖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谢善鸿说,苏州将以解决绿色低碳发展中的“资本”“资金”需求为核心,探索建设“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服务中心”“苏州绿色低碳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苏州绿色低碳创新金融实验室”三大基础平台,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和机制,撬动金融资源大幅投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上海提出要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赵万兵说,目前上海正在从碳金融服务创新、绿色金融组织发展等多方面推动和引导社会资本逐步从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流向低碳经济行业。
共建跨区域平台,探索金融服务互联互通
区域金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的建设。
金融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区域金融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查斌仪建议,推动功能性金融服务平台跨区域共建,金融科技创新载体跨区域联动。“可以发挥长三角征信链平台功能,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跨区域共享机制,还可以探索实现各省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他说,建立长三角数字金融联盟、设立长三角供应链金融基础平台等,推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金融数据标准统一、公共资源共享开放,加快金融要素流动,提升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张雁云提出,三省一市继续共同做好长三角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申报工作,协同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长三角期现一体化尤其是交易市场建设,在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等方面更加深入合作。
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毅建议,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信息交互机制和与科创板的对接机制,促进更多企业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壮大,同时强化长三角金融服务平台间的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
圆桌会议还一致认为,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领域的协作,推进区域金融风险信息互通、预警互报、技术互助,提高信息汇集分析研判和协同处置效率,最大限度保护金融债权,维护区域金融安全稳定。
□ 本报记者 赵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