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金融 > 正文

助力老有所养,金融大有可为

 个人养老金产品“货架”不断更新,数量已超过1100只;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近1.9亿人,为老年人护理添保障;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速落地,撬动金融资源流向养老产业……从需求端着手,夯实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从供给端发力,支持扩充养老设施、产品和服务,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正在加快书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找准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惠民生和促消费的结合点,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公平都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毫无疑问是养老金融大文章的“主创”之一。如何在超3亿老年人催生的万亿级别大市场中抢占机遇,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自身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金融机构要以当前养老领域的挑战和难题为抓手,积极开拓创新、增强服务能力,助力把关乎每一个老年人的“夕阳”事业做成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

 虽然养老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但满足多层次、差异化的养老需求还有较大缺口,需要从多样性上下功夫。多样性意味着“因人而异”,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年龄、健康状况及收入水平的养老群体,设计覆盖保障基本生活、财富增值、自我价值实现等多层次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多样性还意味着“因地制宜”,我国区域间老龄化程度、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及文化传统差异显著,一些地区需要强化基础养老保险和金融服务的覆盖,一些地区则可发展高收益养老投资产品、建设中高端养老社区。

 金融机构还要在养老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上做文章,让产品服务惠及更广泛的养老群体。乡村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要向农村养老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比如为农村养老群体设计流程便捷、费用实惠的养老金融产品,同时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部分养老金融产品设计复杂、难以理解,也导致养老群体参与意愿较低。金融机构在简化产品说明、购买流程的同时,也要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体验,降低参与门槛,提升便利度。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养老领域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既有国家政策引领,也有地方政策配套,金融机构要更好把握与政策的贴合性,用好政策红利,助力发挥老有所养合力。比如紧密贴合政策方向,将金融服务嵌入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以旧换新等政府补贴的消费场景中,借助政策优势降低创新成本、提升业务规模。金融机构也要在监管政策引导下,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健性,突出“稳”字当头。

 养老是国之大计,金融是国之重器。助力老有所养,金融大有可为。无论是增供给还是促需求,金融机构都要牢牢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金融服务与增进民生福祉相向而行。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3日 18 版)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jinrong/2025-11-03/46372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