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军:我见证了街坊四邻的文明变迁 |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铭 从1970年走出校门,周武军就在生产队工作。如今,68岁的她担任泰山街道兴泰社区党委书记。忆往昔,这位头发花白的“小巷总理”感慨颇多:“我在社区干了40年,见证了街坊四邻的文明变迁。” 19岁进入生产队工作后,周武军凭借能力和冲劲,没到而立之年,就走上了社区行政一把手岗位——郊区奎山乡泰山村村长,负责村里全面工作,主要负责村政建设以及调解。 说起“调解”,周武军止不住唏嘘:“那时候,村里盖房子,你家高了,他家低了,经常因此纠缠不休。作为村干部,还必须得上门调解,聒噪得要命。” 这样的调解是周武军“走出去”到调解对象家,还有一种调解是扯皮双方直接“走进来”到周武军家。 “记得有次为一对发生争执的婆媳作调解,我从老年人要多照顾、让着点的角度劝了儿媳几句。这下可不得了了,儿媳妇直接跑到我家,往地上一趟,说受委屈有病了,让我带她去看病。我没有办法,只有借辆三轮车把她拉到附近的医院。” 天天不厌其烦地调解鸡毛蒜皮之事,慢慢地,周武军也就习惯了。 “那时的人文化程度低,不懂政策还认死理,小农意识强,占便宜心思重,所以发生争吵和纠纷是必然的。人都这样就更不要说环境了,随手乱扔、乱倒、乱拉、乱尿的现象很普遍。”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周武军一干就是四十年,2000年兼任泰山街道兴泰社区主任,2002年任兴泰社区专职党委书记、主任,始终和老百姓打交道,始终服务在百姓身边。 “说起身边的变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百姓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了,尤其是近十年的变化,让我们这些处在最基层、最神经末梢的社区干部不仅满意而且感动。” 能不满意吗?如今周武军和社区干部们来到百姓身边,不再是为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磨破嘴皮子,而是带着大家一起搞卫生、组织活动、慰问困难户啥的。尤其是社区搞活动,街坊四邻都踊跃报名,积极得很。 能不感动吗?以前的街坊四邻见到社区干部,都要阴阳怪气的说嘲讽话,客气相待的很少。如今走在社区,谁见了都会热情地打个招呼,尤其是上门走访碰到家里蒸包子、烙烙馍的,不尝一口都不让走。 “这种变化是必然的。随着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自然会追求精神文明的提升。尤其是有了党和政府对精神文明的宣传、引导、推进和服务,百姓精神文明必然会有焕然一新的变化。”能听出来,周武军很满意现在的社区文明程度。 一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它的外表形象,更在于其良好的内涵。自我市创文以来,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和支撑,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市民文明素养,让文明市民托起文明城市。 小区文明创建是难点、重点更是薄弱点。创文期间,市住建局强力实施“六个一”工作机制,即每个社区居委会每天一普查、街道办事处每周一查、区房管对办事处每月一排名、区房管分管负责人每周下到小区检查一次、区房管每周开一次调度会、市住建局每半月开一次调度会、有效推动了居民小区文明创建。 如今的徐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公约已落实到市民日常行动中,文明用语常挂嘴边,不乱丢垃圾、不损害公物,不乱穿马路成常态……每个人都用实际行动成为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礼仪的倡导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文明交通的维护者、文明创建的参与者。 不仅如此,为了抓好市区居民小区创文常态长效工作,我市4月15日召开2019年度全市物业管理工作推进会,要求继续在“常”字下功夫,即继续常宣传、常检查、常讲评并继续实施“六个一”工作机制,全力以赴、积极主动推动小区创建常态长效,有效克服小区创建易反复、好回潮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