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继成
在泉山区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一块LED显示大屏上,各类信息一目了然。从网格员每天活动轨迹,到事件处置过程等信息,指挥中心可以实时监控;伴随着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网格员正成为百姓的知心人,居民纷纷表示,有了网格员每天在身边,感觉小区安全了,社会和谐了。(据《徐州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泉山区创新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给网格化插上科技翅膀,发挥联动效应,努力实现“精准知民情”“及时理民事”“高效解民忧”,让老百姓亲身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幸福感。如此之举,可谓是“小网格”织出了“大民生”。
服务群众来不得半点虚招和马虎,唯有及时、精准地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才能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服务到群众的心坎上。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就是要将政府相关职能下到社区,通过划分网格,推动职能部门到社区和群众中听民声、做民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抽象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利民便民惠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实现服务群众常态化、解决问题长效化。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喜好“自主性”工作、“随意性”办事,有的喜好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要情况、拍脑袋出主意,并没真正了解基层需要什么、群众难在何处;有的即使下到基层,多数是跑跑转转、溜溜看看,静不下心、沉不下身,往往听不到真声音、看不到真情况;还有的不大征求基层和群众意见,为群众办事没有做到“量体裁衣”,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做到“对症下药”,结果出现了事倍功半甚至劳民伤财的情况,等等。泉山区按照“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网格员+网格信息员+网格协理员”的“1格5员”模式,安排社区“第一书记”、全科社工、党员骨干、“两代表一委员”等多层面人员担任网格的指导员、信息员,通过“采集上报、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情况反馈、核查结案、考核评价”七步闭环流程,今年以来先后处置各类问题120余万件。所以说,党员干部不能做背后的“总指挥”,要深入基层,走进一线,靠近群众,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进而密切干群之间的联系,助推干部作风的转变。
实施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也是在引导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要不拘“小”事。对老百姓来说,不管是平时油盐酱醋、吃喝拉撒方面的琐碎小事,还是饮水安全、医疗卫生、就业保障等要事难事,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都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他们对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看法。“小事”怎么办好?需要做到“三个到位”:心思“用”到位,善于换位思考地想问题,多想想百姓的感受和冷暖,把百姓事当作“自家事”去谋划、去落实、去推动;身子“沉”到位,多与百姓平等交流,跟他们对上心思、和上节拍、攀上“亲戚”,原汁原味了解到民需民难;事情“办”到位,凡是利民惠民的事情,今天的事今天办,紧急的事马上办,重要的事优先办,困难的事想法办,琐碎的事梳理办,以实实在在工作成效回应群众期盼,在谋民生“小事”中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