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编者按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社会建设,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让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心情越来越舒畅。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健全完善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居民增收、城乡社会保障、健康徐州建设、住房保障、高质量文化供给等民生保障制度,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近年来,我市坚持富民优先、民生共享,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天,我们记述7个普通人的年度故事,听他们说说这一年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幼有所育 家门口就有了幼儿园 ◎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厨师现做早餐5天不重样,现代化教室融活动室、寝室、盥洗室、厨艺室为一体,内配有钢琴、电脑、实物展台、电视机、消毒柜、红外线电子灭菌灯……考察完徐州市鼓楼实验幼儿园集团下属的丁万河幼儿园的软硬件,家住鼓楼区天齐北路苏宁悦城小区的李敬,毫不犹豫地给小儿子报名入园。 如今,李敬仍为9月份作出的这个决定感到高兴。“当时,一家人为孩子读幼儿园的事,‘座谈会’都开了好几次。”原来,一年前李敬就跑遍了小区附近的幼儿园,发现“档次高的民办园贵,公办园又稀缺”,一度为孩子上学的事伤神。直到今年8月,才得知“鼓楼实验幼儿园集团下属的丁万河幼儿园秋季开园”的消息。“我们家长总算不用为孩子‘入园难’操心了。”李敬说。 “入园难”,这几年一直是老百姓心头的烦心事。为解决这个问题,2019年,徐州市为民办实事新改扩建55所幼儿园,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仅鼓楼区,今年9月就有3家公办精品园所正式开园。该区公布的数据显示,3家园所整体建筑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园所规模24个教学班,可容纳800多名幼儿。 “我们的幼儿园建设规划早、标准高、行动快、执行严。”鼓楼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鼓楼区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扩大公办园覆盖率,计划2020年按省优标准再增加3所公办园。 学有所教 一所乡村中学的蝶变 ◎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通讯员 李智梅 徐州市毛庄中学,是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偏远的一所乡村中学。1958年建校,2014年区划时,学校教学用的是一幢18个教室的简易教学楼,有11个初中班级,400多名学生。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改薄工程”有序推进。 2019年,1500多名师生走进崭新的校园。在原址基础上重新建设的毛庄中学总投资4200余万元,配置计算机校园网、多功能会议厅、数理化数字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移动教室等各种现代化功能室,另有97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和教师公寓以及塑胶运动场等,成为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现代化中学。毛庄中学旧貌换新颜。 58岁的张荣伟老师属于毛庄中学元老级教师,有着39年教龄。对于学校的变化,用张老师的话来说“真的叫翻天覆地”。“当年学校的小瓦房,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下,现在有了教师公寓,老师们住的地方跟宾馆设施一样好。那时候备课一支笔、一个本,上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现在办公有电脑,有丰富的资源可用,教室成为智慧课堂,设施设备健全。各种实验以前只能老师做,学生看,现在有了实验室,学生们自己动手分组实验。” 说到自己的工作,张老师颇为自豪。93年刚毕业的时候,工资34.5元,现在9000多元一个月,乡村教师有440元的乡镇补贴,2019年又涨20%,今年经开区又给我们发放了偏远地区补助。自己现在住在毛庄的一处小区里,房子面积120多平方米。周围生活便利,超市、农贸市场都有,还有夜市。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很出息,现在工作生活很稳定。 病有所医 异地就医更方便 ◎徐报融媒记者 孙盈 “真是太快太便捷了!”近日,长期在徐州工作的上海参保人员周女士,拿着上海市的医保卡在我市云龙区云龙社区医院直接挂号付费结算。看到付费成功那一刻,周女士不禁感慨:“以前在这里看病,要把就医的发票拿回上海才能报销。这样报销几次后,我觉得实在是太折腾了,后来门诊费用也就基本上都是自己用现金缴纳了。” 无独有偶,在上海市生活的徐州退休职工刘大爷也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平时有个头疼脑热到医院门诊看看,总觉得不值当再回徐州去报销,其实一年下来,这样的钱也花了不少。” 百姓有所呼,改革有所应。2018年9月,根据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合作协议,医保支付的费用直接由医保与医院结算,不再由病人垫钱后回参保地报销。 “以后再也不用每年来回奔波报销医药费了。”刘大爷告诉记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他,以往最大的心病就是“看病”。如今在上海的医院门诊看病直接结算,让他从此彻底去了这个心病。 记者了解到,截至当前,我市跨省住院已与30个省(直辖市)联通,长三角门诊扩展至上海市、浙江省3市(浙江省省本级、湖州、嘉兴)等区域,长三角跨省门诊不断扩大联网规模,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已通联423家。不断畅通的参保人异地就医路,让百姓从细微处的民生“关键小事”中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老有所养 让老人们安享幸福晚年 ◎徐报融媒记者 孟祥 “我们的上门服务包括量血压、剪指甲、理发、代缴水电费等等,最重要的是陪老人聊聊天,他们子女不在身边,常常会感到孤单。”安康通居家养老中心服务人员张敏说。 如今,一提起养老中心的服务,居民吴增俊就赞不绝口:“养老中心服务人员对俺们服务很好,随叫随到,时间长了,俺把她们当亲人看待。” 除了上门服务外,养老服务中心还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我们联系了650多家第三方服务商,包括蛋糕店、鲜花店、药店,还有开锁、换锁等应急服务。”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永超说,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为老人们提供更贴心、全面的服务。 在养老社区中心,设有健康体验馆、幸福餐馆、文化娱乐馆等区域,老人在这里能24小时享受到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多方面居家养老服务。这些建在社区里的养老机构,方便了老年人,也减轻了年轻人照顾老人的负担和探望的成本。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此前我市已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医疗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老年医疗机构和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我市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将基本建立,健全与“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深度融合养老服务体系”相适应的,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让更多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住有所居 老董集中居住点过新年 ◎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12月29日早晨7时许,徐庄镇周庄村老董就开始忙起来了,收拾衣物、家具、生活用品,手虽有点僵,心却是暖暖的。8时许,徐庄镇七彩志愿队的队员们也赶来帮忙了。 年过七旬的董计民,是镇里低保户,老伴常年卧病在床,儿子身体残疾,一家人挤在两间破旧的老砖房里,因为年久失修,房屋已被鉴定为D级危房。 2019年,老董家被列为徐州经开区草危房改造家庭,就地改造或农村集中点居住任选。老董选择了集中居住点安置。12月13日,徐州经开区及徐庄镇首个农村集中居住点项目广德苑一期上房,老董作为首批安置对象,当天就选到了一套宽敞明亮的两居室。 “太好了!真没想到还能住进电梯房。”老董新家是6层的电梯洋房,上下都有电梯,有轮椅也进出方便,望着环境优美、干净卫生的小区,老董很快将搬家提上了日程。 考虑到草危房家庭乔迁新居的迫切性,广德苑项目交付时,水电、门窗、墙面、洗脸盆、洗菜盆、马桶都给装好了,基本可以满足村民随时搬家入住的要求。 上午10时许,老董和志愿者们带着第一车生活用品来到了新家,除了家里的旧物件,还有志愿者们送上的米面粮油以及一些新的生活日用品。 站在新家的阳台向东望去,扩建后的徐庄实验小学教学楼现代美观,向北是提档升级后的徐庄镇综合文化广场;向西几公里,徐庄镇的工业起步区——运河湾科技产业园已初见雏形。 “等以后儿子在产业园找个工厂上班,日子就越来越有盼头了,我这辈子也算放心了!”暖暖的阳光照在老董满是沟壑的脸上,渐渐绽放的笑容里,有梦,有希望。 劳有所得 返乡闯出新天地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虽然是寒冬腊月,但这个名叫倪园记忆的小院依然是油香四溢。 油坊的主人叫尹龙,18岁离乡打工,曾铁了心不当“卖油郎”。 石磨香油,是尹家祖辈传下来的“吃饭”手艺。可传到尹龙父辈,就没了接班人。“再好的手艺,也过不上好日子。”尹龙坦言,那时候,不是当卖油郎穷,而是村里人整体都穷。倪园村位于吕梁山腹地,进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遇到下雨天,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再加上这里的土地贫瘠,几乎都是存不住雨水的沙土地,村里人只能种红薯、芝麻谋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摆脱贫困,似乎只剩远走他乡这一条路可走。这之后,尹龙辗转市区、安徽多地,凭着在纸厂做技术工,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那时,一年的收入差不多能有四五万吧。” 2012年,在铜山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思路下,倪园村成为吕梁风景区的核心村庄,也找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村里的路通了,房屋修葺得古色古香,景区既保留了体现苏北传统民居特色的石墙、石院、石板路,又增加了夫子客栈、春秋古院、钟楼戏台等文化场所。 旅游业旺了,来这里的人多了,返乡创业,让尹龙彼时心向往之。“这个叫倪园记忆的小院,是村子打造的,给我们做了经营场地。村里山上种着优质的芝麻,正好收购回来,做加工香油的原料。”因为坚持手磨香油的十几道工序一道都不少,又创新出黑芝麻油、芝麻盐等新品种,再加上来购买游客的口口相传,尹龙的手磨香油越卖越好,注册了“悬水湖香油”商标,一年的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村子这几年变化很大,实施了道路、路灯、公厕、无线网络、卫生室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吸引的人气更多了。村里兴旺,咱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俺想把‘悬水湖香油’卖到更多的地方。”尹龙说。 弱有所扶 “惠残礼包”真实惠 ◎徐报融媒记者 肖慧 家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环街道桥南头社区的杨静军是一位重度双下肢残疾人,行动非常不便,她的爱人平时要外出打工,一个人在家时她难免有磕碰绊倒的时候。今年7月,开发区民政局给她送来了助行器、洗澡椅,为她家在墙壁上安装了扶手,在洗手间配备了防滑地垫,她高兴地逢人就夸:“政府为我们残疾人想得真周到,自从有了助行器和扶手,我在家里再也没有摔倒过。” 像杨静军这样的重度残疾人在开发区共有约200户。今年,政府给他们送来了“惠残礼包”,不仅一户一案地根据他们的家庭状况,施行价值3500元的家庭无障碍改造,还每月两次为她们上门提供“牵手文明 净化家园”自愿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保洁、助医、助行、洗澡、理发等。 “牵手文明 净化家园”主题助残活动,旨在通过整治“脏、乱、差”现状,营造“洁、齐、美”环境,共同为残疾人构筑一个通畅、和谐、宜居的新家园。家庭无障碍改造则根据每户被服务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实施,盲人家庭一般会配备闪光报警设备,比如闪光语音门铃、闪光语音水壶、电饭锅等,肢体残疾人家庭会配备助行器、轮椅坡道等。 “我一个残疾人走路都艰难,更别提打扫卫生了,以前家里总是乱糟糟的,我也是很无奈。现在好了,每月两次政府派人上门打扫卫生,活干得特别细,厨房的窗玻璃擦得亮晶晶的,地上一片废纸都没有,看着家里干净敞亮,我这心里别提多舒坦了!”杨静军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残疾人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