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来武汉援鄂整整一个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所在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顺利休舱。我们做到了“零回头,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接下来暂时原地休整待命,听候组织安排。
最后一次坐在从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到酒店的公交车上,留恋的望向车窗外,心中感慨万千,这一个月的情景一幕幕的浮现在脑海中。
从开舱到休舱,从第一位患者入院到现在的集体出院,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因为这场疫情紧密相连,成为了一个团队的一部分,组成风雨同舟的大家庭,我们并肩作战,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每个人都在参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从自发请战到组队出发武汉,从来时的紧张无措到最后的得心应手,我们在顺理成章中不断成长,不断强大。
还记得2月9日凌晨,我们接到电话通知火速集合,来不及做太多准备就踏上征程,为我们送行时和同事、家人们哽咽着告别。
还记得初到武汉,我们迅速的开始防护培训,夜以继日加紧练习,一遍一遍的穿脱防护服,直到全员通过。
还记得2月13日晚,我们徐州队全体医生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打响了头阵,平稳有序的收治了方舱里面第一批进舱的病人。
甚至能清晰的记得每一次值班时的情景,每一次穿上防护服后舱内6小时刻骨铭心的“冰火两重天”的感受。
我们见过夜晚各个时间段的武汉,每个早班我们披星戴月的出发,每个中班出舱时迎接我们的又是满天星辰,每一个晚班、夜班捱过最艰难的漫漫长夜。
苦吗?无疑是苦的,一穿好防护服的就已经感觉到憋闷不适,稍加活动就全身大汗,汗水湿透衣服时又是彻骨的湿冷。
累吗?无疑也是累的,每个班次舱内6小时,加上穿脱防护服以及路上的车程总共需要10小时左右,出舱做好消杀时,谁都是又饿又累。
怕吗?刚开始也是有的,病毒肆虐已经让太多人倒下,其中就有很多是武汉当地的医务人员。当然,随着对科学防护知识的掌握、医疗物资的充分保障逐渐消除了我们心中的恐惧。
后悔来武汉吗?却是从没有过的,因为疫情当前,职责所在,我辈当如此,纵然艰险,也必须勇往直前,绝不能退缩。
于我来说,这次抗击疫情的经历,是人生中的一次考验,一次历练,一次成长。
在舱内值班时,我是医疗组长,负责全舱内的大小事务,作为组长,作为党支部副书记,我必须以身作则,刚进舱时,有些医务人员过度恐惧,虽然做好了自身防护,仍然不敢近距离接触患者,我就亲自先给患者查体,和患者交流,让他们明白只要科学防护,就不会发生感染,这样的举动鼓舞了我们的医护人员,使得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我重视每一个病人,每次值班都会对各病区进行巡查,对重点病人密切关注,当病人病情突然变化时,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必要时联系转出到重症,确保病人安全。作为组长,还要确保本班次的医疗质量,不给下个班次留后患,逐一核对好各种信息,我总是最后出舱那一个。
出舱后队员们可以休息了,但我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舱内500多名病人,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的很多,作为神经内科专业的副主任医师,必须24小时待命,负责全舱病患神经内科相关的会诊工作,有时刚出舱不久准备休息时,就会突然接到会诊的紧急任务,必须振奋精神仔细分析病情,指导治疗,为患者排忧解难。
我们收治的患者除了躯体上的病痛需要治疗之外,还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很多病人进舱以后,情绪都是紧张焦虑甚至绝望的,这些情绪上的问题更加强化了他们躯体上的不适,我们必须给予他们强大的心理支持,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舱内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作为神经内科的医生,我具有一定心理学的基础,工作时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闲暇时向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同事不断的虚心求教,以更好的帮助患者。我们的工作不止是治病救人,更传递着爱与力量。
同时作为徐州市医疗队副队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我还承担着协调各种大小事务,关注全队思想情况,帮助队员疏导情绪,保障队员物资发放,保护全员“零感染”的重任。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从开舱到休舱,我们共同收治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570人,治愈436人,转院134人,患者在这里获得新生,重回美好生活,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我本人也获得了“党员先锋”的荣誉表彰。
现在方舱医院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我们仍要负重前行,时刻保持战斗的状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在一线坚守,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队员迎难而上,做好医疗救治工作,为抗疫工作贡献力量,待到全面胜利之时,带领我们全队平安归来。愿中国再无疫情,武汉再无方舱。冬已尽,春可期,愿花开疫散,山河无恙,世间皆安!
供稿人: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