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乎民生,连着民心,每一项社会救助工作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徐州经开区金山桥街道严格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实施阳光操作,加大各项救助工作开展力度,创新救助模式,完善服务机制,切实把精准救助、扶贫帮困这一当前民生核心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
构建社会救助网络,提升救助实效
街道通过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残疾人“两项补贴”、教育资助、孤儿生活保障金、老人高龄尊老金、慈善生活救助等政策,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辅助作用,构建了一张全方位覆盖的社会救助网络。以“低保+临时救助+资助+补贴”的方式,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助尽助,打造救助“零盲区”。
建立“救急难”机制,提升救助速度
街道开设困难群众及时救助绿色通道,使遭遇突发事件、灾害事故、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妥善解决特殊困难群众应急性、过渡性急难问题。陶楼社区居民王某,离异,患有重度精神残疾无法工作,父母年迈多病,孩子又小,家庭非常困难。街道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救急难”机制,为王某本人办理了“残疾人两项补贴”,为其子女办理了“困境儿童生活救助”保障孩子上学和生活。
健全主动发现机制,提升救助温度
对于有些群众由于自身不懂或无行为能力不能及时申请社会救助的实际情况,街道通过主动发现机制,发挥居委会和志愿者的作用,对困难群众提供上门救助,做到早发现、早救助。在走访中,石桥社区68岁老人秦某患糖尿病伴有并发症,老伴患重病于两年前去世,儿子不在身边,只能靠微薄的失地农民生活费度日。根据低保政策,老人生活困难可以享受低保,街道工作人员入户了解情况后,立即帮忙整理材料, 为老人办理了低保。
完善救助数据动态管理,确保精准救助
为更加精准识别救助对象,解决“错保”“漏保”问题,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金山桥街道通过开展低保入户普查、低保精准识别、“社区、街道、区”三级公示、多部门数据共享比对等措施,对街道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准确核对收入和财产状况,确保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并给予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落实应有的救助政策。
2020年一季度,金山桥街道共纳入低保49户95人,发放低保金3.4万元;享受高龄尊老金1082人,发放尊老金17.8万元;享受重度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195人,发放补贴11.7万元。
(文、图/由徐州经开区金山桥街道办事处提供 作者:张琼 蒯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