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 通讯员 祖一轩
今年以来,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中,全市各级党组织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日前,市委表彰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是全市各条战线特别是抗疫一线中的优秀代表,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徐州广大党员的新形象新风貌。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本报刊发部分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
不负韶华 不辱使命
——记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二病区副主任施海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要求尽快充实医疗救治队伍力量,把地方和军队医疗资源统筹起来,合理使用,形成合力。得知此消息后,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二病区副主任、内科第一党支部书记施海第一时间向院领导请战。
作为一名有着20年医龄的呼吸内科医生,施海深知疫情的凶险,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医者的责任,他说:“作为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党员,当国家有难,不畏艰险、挺身而出、投入战斗,是一名党员的使命!面对白发苍苍的父母,面对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我也有难以割舍的亲情与牵挂。但是,疫情就是命令,无数的生命在呼唤我们!”
大年初二,本该阖家团圆的时刻,施海告别了父母妻儿,率领全队23名队员“逆行”出征,驰援武汉。他们的战场是江夏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三科,危机关头,群众看党员、队员看队长,“作为带头人,我的一言一行事关全队。唯有自身站在前、冲在先,才能稳住大家的情绪,才能顺利开展救治。”施海回忆道,第一件事是带领全队认真学习最新的治疗指南,并严格考核院感防护流程。同时,积极配合医疗队的院感专家,指导病区修建隔断,建立“三区两通道”,为队员备齐防护用品和生活物资。
每天进病房前,他都反复叮嘱队员仔细检查防护装备,严格遵守防控流程,及时了解队员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同时,密切保持与后方的联系,为大家协调解决家中的实际困难,使每一名同志都能后顾无忧、全身心地投入高强度的战斗中。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只有武汉平安了,湖北才能平安;湖北安全了,全国才能安全”。没有炮火和硝烟,没有刀光和剑影,但与病毒的白刃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施海时刻紧盯治疗指南的调整,及时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和最新经验,科学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案应用于临床,合理针对每个病人进行个性化治疗。对于危重症病人,他和队员们时时关注患者的各种数据变化,及时作出预判调整。小心谨慎处置每一次危机,争分夺秒抢救每一个生命。一个班下来,护目镜里全是水珠、内衣也全被汗水湿透。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截至接管病区病人清零,徐州医疗队累计收治新冠确诊及疑似病例330余人次,占江苏医疗一队管理病人总数的1/4,其中病重76人病危33人,几乎所有的病人均治愈出院或者好转后转至医学隔离点。
圆满完成了支援武汉的光荣任务后,医疗队全体队员于3月18日安全返回徐州,经过两周的隔离和核酸检测,确定队员全部零感染。“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施海在工作总结中写道,苦难而厚重的中华史册里,请记住举国同心写下的这一段热血篇章。
71个日夜的生死相托
——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晁亚丽
今年2月2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晁亚丽与117名战友组建成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经历了人生中最紧张也最难忘的71个日夜。
2月1日,江苏省卫健委发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集结令”,晁亚丽当即请缨。仅仅1个小时,徐医附院便火速组建起一支7人援鄂队伍,由晁亚丽担任组长,15个小时后将离开徐州奔赴武汉。
战斗一触即发。2月4日,晁亚丽带领医疗队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9病区,她看到刚刚改造完成的ICU病房共有32张床位,仅仅3天时间床位就全部满员。整个病房里,到处都是呼吸机监护仪滴滴滴的报警声、医护人员匆匆的脚步声。
2月6日夜班那天,晁亚丽等6个医生手上有16个病人,使用气管插管、高流量、鼻导管、无创呼吸机等设备进行患者抢救。晁亚丽把呼吸机从1床推到23床,衣服一下子就湿透了。一停下来,浑身冻得直打寒战。物资不全,初始人员配合缺乏默契,病人危在旦夕,他们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当脱下被汗水浸透的冰冷的防护服,把麻木的双手从勒得紧紧的手套中解脱出来,晁亚丽才发现竟已整整忙碌了12个小时。这12个小时里,没有吃饭、没有喝水,很多人甚至没有上厕所。
ICU是病毒浓度最高、暴露风险最大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看不见的病毒击倒。一天夜里巡房时,一位患者呼吸机屏幕上的通气波形突然引起了晁亚丽的注意,这是一位男性患者,此刻呼吸费力,凭借十多年临床经验,晁亚丽判断他是气管插管脱管,须立即重插。虽然动作十分小心,但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插管造成患者剧烈咳嗽,在相隔不到10厘米的距离里,一阵气流突然喷在了晁亚丽的面罩上。她心里一惊,但马上镇定下来,已经顾不上这些了。20分钟后,插管成功,患者的脉氧恢复正常,又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条生命。
3月2日,晁亚丽被紧急抽调到武汉市肺科医院ICU,那里是前线中的前线,全武汉收治最危重患者定点之一。在那里的25天时间里,他们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一位68岁的危重患者。老人多脏器功能衰竭,命悬一线。晁亚丽每天进入“红区”,和团队医护人员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有时凌晨两三点发现参数有问题,就立即线上开会讨论商定最佳方案。经过整整25天的努力,患者成功脱机。
即将离开武汉的那天,晁亚丽站在长江边,内心百感交集——71个日夜里,她和战友们亲手将一批批患者从死神的手里夺回,送他们出院、回家;71个日夜里,她见证了许许多多白衣战士不惧生死的逆行……回首这难忘的日子,晁亚丽骄傲地说:“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使命、医者的初心,那就是:冲锋在前,救死扶伤!”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记鼓楼区鼓楼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骆婷
疫情突如其来,鼓楼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骆婷突然接到了街道党工委紧急传达的相关会议精神。17年前抗击非典的经历让她瞬间绷紧了神经,立刻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必将又是一场大战大考。
当天晚上,骆婷连夜召集社区工作人员,商量开展社区管控、摸排等工作,和大家一起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回到家,已经是零点左右。骆婷的爱人担心她,一直没睡。了解情况后,他爽快地说,明天找同事帮忙看能否为社区代购一批物资。
第二天一早,骆婷一头扎进社区防控中,爱人也奔赴自己的岗位。当晚11点,累了一天的骆婷刚回到家,突然接到交警队打来的电话,说爱人出了车祸,正在紧急抢救。顾不得多想,她急忙带着女儿赶到医院,只见躺在担架上的爱人昏迷不醒,医生告诉她需要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先保命”,听到医生说的这三个字,骆婷的心顿时掉进了深渊。
早上7点,一夜无眠的骆婷打开微信工作群,防疫工作的信息已经密集起来。一头是昏迷不醒的人生挚爱,一头是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骆婷心里像油煎似的,最终咬咬牙,请亲友帮忙护理昏迷中的丈夫,含着眼泪,扭头离开了医院。
回到社区后,骆婷立即带着工作人员封堵各个小区次要出入口,只留一个大门进出,同时加急印刷1000余份宣传告知单贴到每一个楼栋、每一个单元门口。大家忙得脚不沾地,错过了饭点,就用方便面凑合着解决。累得东倒西歪,就近短暂休息后,继续投入工作。骆婷说:“在社区工作了17年,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老百姓认人,我是主心骨,这时候换人肯定影响疫情防控,我选择了继续对同事们隐瞒爱人车祸的事。”从那时起,医院和社区成了她生活中新的“两点一线”。
入户走访、人员监管、门岗值守、卫生消杀……骆婷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连续几昼夜都值守在办公室。“我多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偷偷哭一场。可我不想让大家看到我的脆弱,因为我是党员、是书记、是社区防疫工作的领头人,我绝不能倒下。”
然而,最坏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月13日下午4点,骆婷接到医院电话,当她踉跄着跑到医院楼上时,陪她走过半生的爱人,已经安静地躺在监护室门口的推车上,沉沉睡去。骆婷擦干了眼泪,简单料理完丈夫的后事,重新站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忘掉悲恸,全力回报家人、社会和组织,守卫好社区里的每一个家庭。
“回想起那些日日夜夜,我忘不了,十多位70岁以上的老党员自发组成小喇叭广播队,60多岁的党员中心户主动报名值守最危险的门岗,25人在抗疫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多名志愿者倾力加入……”骆婷回忆说,社区全体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社区全体居民拧成了一股绳,团结如一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鼓楼区率先被列为低风险地区,骆婷所负责的社区没有出现一例确诊病例。
用生命守好身后这座城
——追记徐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三堡检查站一中队指导员司元羽
在连霍高速公路苏皖省界,有一座位于铜山的三堡公安检查站,是守护江苏北大门的“桥头堡”。这里车流密集,过往人员复杂。一旦病毒从这里侵入,就突破了进入江苏的防线。
1月28日,一声令下,徐州公安在这里筑下了铁壁铜墙。此时,交警支队三堡检查站一中队指导员司元羽正准备与专程赶来的弟弟一起去山东陪母亲过年,接到返岗命令,他立即决定让弟弟赶回山东,“替我给妈道个歉吧,这个年我就不回去了!”说罢,立即返回了三堡检查站。
一中队共有民警7名、辅警6名,按照命令,检查站对进苏车辆逢车必查、逢人必测,司元羽请战:“夜班,都让我来值!”严寒、风雪、厚厚的防护服,一天下来,47岁的司元羽身体有些吃不消。一夜过去,他的微信步数将近两万步,这几乎是整夜都没有休息。在连值了6个夜班之后,同事实在不忍心,坚决找了个理由把他换下来休息一晚。
2月12日清晨,司元羽没有像往常一样到食堂吃早饭。他像钉子一样钉在三堡检查站,已经连续16个日夜了。同事们都不忍心去叫他,想让指导员多睡一会儿。直到中午,大家感觉不对劲,踹开房门,这时候才发现,司元羽已经没有了呼吸,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7岁。
直到现在,他的老母亲依然无法相信那个憨厚孝顺的儿子走了,他的女儿也无法相信,每天和自己视频连线的父亲再也回不来了。那顿做好的年夜饭再也等不来儿子的匆匆脚步,那个经常拉着自己聊聊天的父亲永远关闭了熟悉的语音。天人相隔,爱子远去,父爱永失!
16个日夜,每次值班,司元羽都站在检查站两道岗线的最前沿,直接面对急驰而至的车流,在对众多外省车辆排查劝返时,总是第一个抢上去,直面风险;16个日夜,司元羽曾把自己的护目镜和两套一次性防护服送给驰援武汉的司机,在听说同事小孩生病请假后,他二话没说就顶了上去,可谁能想到,这次代班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坚守。
在整理司元羽的遗物时,同事们发现了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张,这是一张还没有来得及使用的社区出入证明。值班室里还保留着司元羽使用过的一个800毫升的大水杯,这是他为了不用中途离开岗点去喝水,特意找来的。能离家但不能离岗,司元羽在考验面前明白哪里是他生死坚守的阵地,哪里必须有他屹立不倒的身影。
岁月无声,山河无言;沧海横流,英雄本色。再把时间倒回到司元羽站在抗疫前线的第一天。那一天,司元羽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火线请战书,诠释了“共产党员”这四个字的神圣内涵:“三堡党支部:我叫司元羽,我是共产党员,国家有难,人民有难,我将临危而上,勇践使命!”
白衣执甲耀战旗
——记邳州市中医院脑外科副护士长任园园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29岁的邳州市中医院护士任园园此时正在脑外科监护病房工作。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护工作者,日益严峻的疫情紧紧牵动着她的心。1月28日,任园园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希望能奔赴一线,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2月12日的深夜,她接到了驰援武汉的通知。第二天清晨,亲了亲还在熟睡中的孩子,她便离开了家。
任园园一行此次支援的是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房。穿上尿不湿和一层层的防护服走进去,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无创通气、采集咽拭子等高危操作……这些平时做起来就非常繁重的工作,在新冠病毒传染性如此之强、防护服导致极度的呼吸困难、护目镜布满雾气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变得更加的艰难和惊心。常常在护理完一个病人后,全身都已被汗水湿透,然后捂干,再湿透。就这样护士们身上都捂出了大片的疹子,又痒又疼。而长时间的持续缺氧状态,又使大家头痛欲裂,不断地干呕。
“虽然困难重重,但再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因为这些可爱的武汉人民,总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浓浓的善意。”任园园回忆道,住在七床的老奶奶戴着呼吸机,她同样身为新冠肺炎病人的女儿就住在她旁边的六床,母女俩同在一间病房内苦苦求生。每次进入病房,六床阿姨说的最多的就是:“护士,我可以照顾我的妈妈,这个报警器响了我会叫你们的,你们不要老是进来,她戴着呼吸机不能戴口罩,对你们来说太危险了。”
令任园园印象深刻的还有住在四床和五床的两位阿姨,帮她们把鼻导管戴上,她们却连连摆手说:“孩子,不用不用,等你出去后我们可以自己戴,不要摘下口罩传染了你,谢谢你徐护士!”任园园刚想告诉她们不姓徐,但忽然想到胸前防护服上写的“徐州”二字,不禁恍然大悟:是啊,整个病区的医护人员都姓徐!徐州人民和武汉人民在一起,全国人民和武汉人民在一起。
随着感染人数一天天的下降,康复出院的患者一天天增多,3月17日,医疗队将最后一名患者送上前往隔离点的汽车,病区彻底清零。终于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用坚韧、勇气,将这座深受病毒折磨而冰封的城市一点一点融化!春至江城,荆楚大地此时已经春光烂漫。任园园和战友们也踏上归程。
“回首这35天的抗疫之路,不是没有过害怕,但1000万的徐州人民给了我们无限的支援和动力,深受病毒折磨却依然顽强善良的武汉人民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念,强大的祖国、鲜红的党旗给了我们无惧风雨的力量。”这段难忘的岁月让任园园十分骄傲,“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白衣执甲站在了最前线。我是一名护士,愿尽我所能,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我是一名党员,愿随时随地听从党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