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 图/通讯员 徐程祥 “现在社区服务大厅宽敞整洁,窗口一目了然,很多事在社区就能办好,再也不用到处跑。平常跟朋友来这里健身、娱乐也很方便。”谈起家门口的党群服务中心,丰县凤城街道海子崖社区居民闫树柏赞不绝口。 海子崖社区的新气象,是徐州开展“建村部、强支部”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在大力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我市组织开展“红色地标”争创活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阵地保障。 “红色地标”强基固本 拆除大门、围墙,将腾出的空间用于服务设施建设;村级敬老院、幼儿园、农家书屋、儿童活动室等连成一体;篮球场、足球场、露天影院等健身、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往日鲜有人问津的贾汪区汴塘镇影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如今已悄然蜕变成群众身边的“网红打卡地”。 像影山村一样,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彭城大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4.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525个,提档升级197个。没有村部、村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下、村部年久失修属于破旧危房的“三种类型村”得以全面消除。 在此基础上,我市全面提升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六个规范化”建设水平,评选“红色地标”。按照“基层申报、县区审核、市级抽检、网络投票、评选命名”程序进行公开推荐评选,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市委组织部命名确定100个政治功能最优、活动开展最好、群众最满意的“红色地标”,绘就村(社区)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红色地图”,让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人人愿来、人人想来的“人气阵地”。 “大门常开”群众常来 拆掉的是党群服务中心的围墙,拉近的是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围绕“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目标,我市全力打造“开放式”党群服务中心,让群众想来、爱来、盼来。 “村里配备了触摸屏、5G灯杆等智能设备,晚上广场上也亮亮堂堂。”邳州市官湖镇新华村党委书记高茂昌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搞活动得靠动员,现在根本不需要,老百姓没事就愿意来,村子越来越团结。” 取消村干部独立办公室,统一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有效整合党务、文化、医疗、教育、金融、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务资源,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下沉……硬件完善了,“软件”也要跟得上,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属性更加突显,做到了“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 “‘红色地标’评选活动,不仅有力推动了全市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更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市委组织部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如是说。 “党群微家”服务惠民 徐州经开区在各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大厅设置“益家人”金龙先锋服务台,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党建活动、为民服务等功能在党群服务中心集聚集成,真正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像这样的创新做法在全市还有很多。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我市推广“网格化治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四联四到”“有事好商量”“乡贤理事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让基层社会治理大变样。 “莲藕、大米都是自产的,品质有保证……”睢宁县金城街道邱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青年创客之家”里热闹非凡,村民们正忙着直播带货,一笔笔订单纷至沓来。 “‘创客之家’有300平方米,我们组织待业青年、留守妇女运用淘宝、抖音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预计今年电商销售额能达到600万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成辉介绍,该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成立“乡土人才工作室”,吸纳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20余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已摘掉贫困的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阵地党旗红,磁场聚民心。如今,越来越多的“红色地标”在彭城大地拔地而起,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徐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