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正文

让家庭家教家风成为 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之源

李丹 王彤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话语体系中,“家国”二字总是相伴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从家庭家教家风层面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要将家庭家教家风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启智润心、涵养美德的基础性作用,有力推动和谐有序、睦邻友好社会的生成,使其真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之源。

家庭是社会治理的

重要基石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以家庭家教家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首先应从认识论上厘清家庭家教家风和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地位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发展的基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并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中国人民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价值理念。国家发展与家庭的稳固与否密切相关,家庭祥和、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这种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家国同构”模式,决定了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其次,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特殊。社会治理工程庞大复杂,关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人的因素最为关键。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德才兼备人才的支撑,而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启蒙教育场所,是培养人的基础载体,严正的家教对人的培育不可或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身教、育品德知识,帮助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走好人生第一步。可见,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特殊、不可替代。

再次,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优势突出。家庭不仅养口体,更育心智,是心灵的寄托和归宿。这也体现出家风的精神力量。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传承的生活风尚、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蔡元培先生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纵观古今中外,凡是人才辈出的家庭,大都深受家风的教化和影响。新时代,良好的家风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神内核,在推动社会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涵养优良家风,是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三个注重”

激活社会治理“一池清水”

落实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三个注重”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夯基固本、培元聚气,激活“一池清水”。

注重家庭,为基层社会治理“夯基”。家庭是社会治理的起点,家庭所具有的生产、消费、抚育、养老等功能,都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关键要素。同时,家庭也是社会治理的终点,检验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上。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价值观念极易受到拜金享乐主义和泛娱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与家庭息息相关的民生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些问题最终都要通过基层社会反映和呈现出来。因此,要注重家庭,通过妥善处理好家庭各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成为人们情感传输的纽带,实现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层社会治理固本培元。

注重家教,为基层社会治理“添水”。家庭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持久。优秀家教可以影响家庭成员的一生,是一种能伴随个人终生的财富,具备良好家教的个人,往往更容易接受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的约制。从这个意义上,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构建。缺少家教甚至不良家教,将使人很难积极融入社会以及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不利于主体多元化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因此,要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家教的关键性作用,不断为基层社会治理这个蓄水池扩容“添水”,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注重家风,为基层社会治理“输氧”。良好的家风可以为基层社会治理凝神聚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风正则党风廉、社风清、民风淳。优良家风厚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是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思想精华。无论是名人的家风家训还是普通家庭对子女的训导,其所传承的优良家风无一不体现孝老敬亲、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精神内涵,而且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逝,只会在时间的打磨下历久弥新。新时代,应在传承优良家风的基础上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家风的形成不仅符合家庭塑造人、培育人的需要,而且顺应当下平等、自由、法治的时代要求,通过涵养优秀家风为基层社会治理“输氧”聚气,营造风清气正、团结活泼的社会环境。

家庭家教家风赋能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面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质效导向,广泛凝聚家庭和社会力量,丰富社会治理理念方略,建立完善联动协同机制,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厚植家庭文明,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文明创建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国家三层面擘画出个人进步、社会繁荣、国家富强的美好蓝图,从不同层面映射出以人为本、共同建造、共同治理、共同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核心理念。要推动开展家庭文明创建,促进家庭成员的思想成长,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努力协调各方家庭关系。友善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家庭关系不仅包括代际之间形成的垂直关系,而且包括同辈之间形成的平行关系。要通过评选“最美家庭”、建立“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月”,以及通过普及婚姻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活动,使家庭成员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构建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重视家教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家庭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比如育儿、疾病、养老等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大,松散的家庭结构使家庭教育逐渐被弱化,致使家庭教育日渐式微。因此,要将家教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发挥家庭教育的规范引导作用;开展家庭教育状况调研、评价和引导,形成全社会注重家教的浓厚氛围;搭建家庭教育咨询平台,构建全方位的城乡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培训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发挥家、校、社会协同联动机制作用,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传承优良家风,培育基层社会治理新风尚。优秀家风传承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助推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需要营造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传承优良家风,要教育引导人们修身立德、尊法守法,主动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带动社风民风的转变。要充分发挥优秀家风家训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家庭成员的价值认同,以价值认同带动意愿趋同,进而形成行动协同。要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既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家庭成员。注重加强优良家风典型宣传,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激发社会中讲求正气、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

作者简介:

李丹,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彤,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shehui/2022-06-09/45408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