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正文

徐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探索新模式

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
利用5G布控球对非法营运网约车实施检查。
 

徐州日报记者 耿耘

自去年7月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组建以来,持续推进“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江苏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探索,不仅在硬件建设方面大投入,在分析运用方面下功夫,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配合,实现了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精准打击和高效处理,有效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智慧治理能力。下一步,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将进一步加大“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江苏交通执法新模式探索,更多的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交通运输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精准打击,提升行业智慧治理能力。

高品质提升智慧执法

“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交通综合执法服务新模式,是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载体。

在“智慧执法”中,目前,我市已先后打通与省局、县(区)交通综合执法大队数据资源通道,实现省、市、县数据资源贯通;共享城管、地铁、公交、公安、交控等多家单位3000余路视频,新接入县区出租车数据、过境“两客一危”车辆数据等,丰富数据、视频资源池,为下一步构建“执法大脑”打下基础。同时,构建以市区11处环城卡口为基础,以铁路徐州东站、徐州站等场站、地区为重点的补充外场感知系统,新建视频监控36处,新接入各类视频资源6000余路;实现高铁站地区出租车违规揽客电子抓拍、水上电子巡航等。通过连接手持智能执法终端、4G执法记录仪、5G布控球、AR眼镜、全景视频取证系统、无人机等移动式智能执法装备,初步形成装备前端识别、数据后台比对、结果实时反馈的智能感知能力;智能巡查和执法布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非法营运”等案件查处量同比增加50%以上。

“6月份,我们利用5G布控球对非法营运网约车实施检查,查获非法营运网约车355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网络大队相关负责人说,5G布控球、AR眼镜携带方便,布控简单,使用灵活,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通过这些设备对车辆车牌抓拍,后台进行数据比对,提前智慧研判,实时反馈给执法人员,相比之前拉网式检查更精准、更高效。

高质量深化一体化执法

7月14日下午,市区某运输公司负责人在市交通执法服务微信客户端,通过线上操作,扫码缴纳罚款后,收到非税收入电子发票,完成了交通运输违章线上处理。该企业使用的正是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上线运行的非现场执法系统,这一系统实现了与当事人的全流程、不见面行政处罚,走在了全省交通运输执法系统前列。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不见面执法,实现掌上办、网上办、就近办、全天候办。科学编制和精准实施执法检查计划,“双随机”抽查市场主体覆盖率100%,做到行政执法 “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据了解,在全力推进智慧执法建设的同时,我市交通部门还积极实践“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执法新模式,建设综合执法系统,实现感知预警智能化、分析研判精准化、应急处置快速化、文书送达及罚款缴纳电子化,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效能,解决了行政相对人因流动性强带来的处理交通运输类违章不方便问题,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前,已线上非现场办理案件7件。

在“一体化”交通综合执法服务中,建立了徐宿连沭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了道路运输执法区域联动,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形成了监管合力。 以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系统整合执法力量,扎实开展运管系统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行动,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四基四化”建设,大力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还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智能装备体系建设,加快在现场执法的试点应用,实现智能装备与执法业务场景深度融合。

高效能强化信用监管

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市交通部门建立健全了分类监管制度、失信等级划分、联合奖惩等信用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制定道路运输行业红黑名单,不断推动行业联合惩戒和信用治理。尤其在出租汽车行业建立了驾驶员“黑名单”,引导出租汽车企业对于信用差的驾驶员不予聘用,在徐州站、徐州东站等重点窗口地区,限制进入“重点监管车辆”名单的出租汽车从事经营活动,窗口地区秩序明显好转。

“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交通综合执法服务新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将进一步助推执法观念的转变及执法方式的优化,有效规范执法行为,努力实现交通执法领域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切实保障交通运输市场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发挥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在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安全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shehui/2022-07-27/454670.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