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 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计国
食品安全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购买时有意识地关注商品的生产日期,已成很多人的习惯。但人们也常发现,一些食品包装袋上品牌介绍十分醒目,可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生产日期却遮遮掩掩,要么字太小,要么不清晰,要么藏得隐蔽,找半天难以发现,实在让人无奈。
生产日期玩起“捉迷藏”
3月初,《生命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超市、便利店后发现,食品包装上关于生产日期标注位置的说法五花八门:见喷码、见封口、见封底、见背面……实际位置更是找花眼:有的标在袋子侧面,有的喷在包装底部,有的压印在包装接缝处……例如,某标注“四川省著名商标”的牛肉粒,生产日期处写着“见喷码”,但记者查找近十分钟,才在包装角落找到一行小而浅的生产日期,与底色接近,只有找对角度和光线才能看清。在包装食品区,这种情况不在少数。腐乳、酱菜类是另一“重灾区”。记者随机选取的一瓶包装精美的腐乳,竟完全找不到生产日期。求助营业员才知要打开顶部塑料盖才能看到标注在内部的日期。
“这盒饼干的生产日期居然写的是‘见盒内’”,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林女士向记者抱怨道,“我还买过一袋芝麻糊,生产日期‘见小袋封口处’。回家打开才发现,只剩3个月就到期了。”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生产日期和到期时间的标注常常被混淆。家住海淀区的赵奶奶有过痛心经历。她告诉记者:“我曾经有一次买的饼干,包装上印着‘160315’,我以为生产日期是2016年3月15日,哪知这行数字是到期时间,害得我和老伴食物中毒,进了医院。”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消费者都表示,为什么不能把生产日期清楚地标在外包装上?生产日期又不是机密,为何遮遮掩掩?
标记不清是为延长售卖时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告诉记者,生产日期跟消费者“捉迷藏”的原因有二。一是技术问题。许多产品采用自动化包装,有时包装摆放的位置不正,就会出现同批产品标注的生产日期不在同一位置上。要解决这种问题可能导致成本增加,所以许多商家就放任自流。二是商家的意识还需提高。在生产日期上打“擦边球”,是国内很多生产厂家为了延长售卖日期惯用的手法,国外食品就不会这样。“我在日本购买糕点时,发现其生产日期精确到小时,并严格标示了最佳食用时间,让人一目了然。”
对于生产日期的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有明确规定: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此外,标注在食品外包装上的字幅不得小于1.8毫米,生产日期的标注应当清晰、牢固、醒目、易于辨别,不允许在流通环节中变得模糊甚至脱落,以保证消费者购买和食用时易于辨认。不过,生产日期标识的颜色,区域及方式等,国家没有详细规定。
多方努力解决难题
于海认为,工商管理部门、食品生产管理部门要制定食品标识规范化的法规,规定保质期标识必须印制在固定位置,并确定规范的标识方式,如“生产日期:年月日小时”,“保质期至:年月日”。同时,商家也要提高思想意识。“没有挑剔的消费者就没有优秀的商家。厂商不应把生产日期视作洪水猛兽,反而应将其当成变相的广告。把生产日期标示明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自然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于海说,遇到生产日期模糊不清的商品,消费者应向有关部门投诉,捍卫自己的知情权。媒体和监管部门也要积极监督,对相关问题引起重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商家买一送一的商品时,一定要注意每件商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有特殊储藏要求的食品要检查是否按要求存放,比如,需冷藏的奶制品、熟食等是否放置在冰柜中,达不到储存条件时,即便未过期也可能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