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美食在海外发展得越来越丰富,中餐随着华人的迁徙脚步而走向世界。湖南的麻辣小龙虾、上海的生煎包、陕西的羊肉泡馍、山东的煎饼果子、香港的早茶、台湾的珍珠奶茶……对于每一个离开故土的华侨华人来说,这些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他们记忆里的“家乡味觉纪念馆”。在保留那一份记忆中“家乡味”的同时,华人的饮食特色也不断与当地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味道。
坚守:保留传统“家乡味”
中国人对食物怀有特殊的情感,尤其是对于远离故乡的海外游子而言,无论奋斗的脚步走多远,很多人依旧坚守着传统的手艺和味道。
美国洛杉矶华埠的“宝记”中餐馆,从1946年开业至今近70年没有换过菜单。这家中餐厅刚开业时提供的是老式叉烧、云吞、炒饭、炒面等改良过的美式粤餐。而像开胃炸米条、芙蓉蛋这样如今在中餐馆几乎难寻踪影的老式菜品,也成为这里的招牌。
随着时代的发展,“宝记”成为当地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家中餐馆,也成为洛杉矶几个华人聚集区中最老的一家。
如今已65岁的餐馆老板伍国说,那份坚持了将近70多年的菜单,给忠实的顾客保留下那个老味道。他说,只要自己经营这家餐厅,就会坚持这份从来没有改过的菜单。
和伍国一样坚持着家乡味道的华人还有很多。在马来西亚,有着50余年历史的“威记”面档至今还在用古法手工揉面,不依赖任何机器。因此,“威记”的全蛋面香滑可口,吃不出碱水味。在马达加斯加的塔马塔夫,“顺德大厨”陈经源也坚持在广东大城市酒楼做已经近乎绝迹的“柴火饭”。
融入:杂糅形成新风味
在不断的迁徙和文化交流中,华人的饮食文化不仅仅保留着传统的“中国味”,还逐渐与当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相融合,发展出新的味道。
新加坡的娘惹菜就是食物融合的典型代表,它由华人和马来人的饮食融合演变而来,是中国菜与东南亚菜式风味的混合体。娘惹美食杂糅进了多元的调味方式,既有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
娘惹菜结合了传统中国菜的烹饪技法与南洋的特色香料。在食材上,除了一般的鸡鸭、牛羊、海鲜、蔬菜,娘惹菜还应用了很多当地特产配料,例如菠萝、椰浆、香茅、南姜、黄姜、亚参、椰糖等。在风味上,娘惹菜口味浓重,讲究酱料,层次分明,所用的酱料都由起码十种以上香料调配而成。
在美国,“美式中餐”被趣称为中国“第九菜系”,其混合了亚洲、欧陆、拉丁和本地风味,以左宗棠鸡、芝麻牛肉、李鸿章杂碎和鱼香茄子为典型代表。
“美式中餐”与传统中餐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前者大量使用甜酸酱。此外,美式中餐倾向于把蔬菜当成点缀,而在传统中餐里,蔬菜和米饭(或面条)是整份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
创新:营销方式多样化
除了口味的融合与演变,中餐在海外的营销方式也超越了传统的餐厅销售,变得更加自由和灵活。
在美国,通过网络社群媒体宣传和外卖中国小吃就有着不错的效果。住在奇诺(Chino)小镇的李小姐,经营着名为“Amy私人厨房”的粉丝网页,专门制作和售卖风味小吃,一周限定接20个订单,客户得开车到奇诺取货并付款。
Amy的菜单上有清炖牛肉面、竹笋色拉、卤肉饭、鱼酥羹等风味小吃。为了避免和实体中餐馆的冲突,菜单每周都会更新。靠着好手艺,粉丝网页光顾率很高,很多人会积极询问新菜单内容。
李小姐用Google窗体制作菜单,有兴趣的食客只要在网页点击,就可获得当周菜单内容,只需在线填写后回传,连电话都不必打,所有过程都透过网络完成。
美国一位华人自称卤味专家,他用580天老汤做的一批麻辣小龙虾,在微信上限量出售,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从四川火锅到兰州拉面,从桂林米粉到西湖醋鱼,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中国美食带着温暖的人文情怀,在海外用一种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有温度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