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视频最近在网上火了:本月23日,一个由16名重庆游客组成的旅行团在云南香格里拉旅游时,由于一位游客没有购物,被导游冷嘲热讽,继而发生口角,当事游客还被司机掀了帽子。据业内人士介绍,云南地接旅行社将全国游客按消费能力分为5个等级,位列第1等级的有北上广以及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重庆在第4等级,“导游面对消费能力高的团态度好一些。”
旅游行业竟然把全国游客分成三六九等。看到这一等级划分,排名靠后的肯定不爽,排名靠前的也高兴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人家感兴趣的不是你来自哪里,而是你口袋里有多少钱,愿意花多少钱。即便你来自北上广,如果不肯花钱,一样不会有“好脸色”。可想而知的是,如果游客消费能力不高,导游也就没有好心情;如果这个导游素质较低,就可能与游客发生纠纷。
出现这样的等级划分,充分说明当前的旅游业一门心思向钱看。当然,在商言商,跟旅游业谈道德与对牛弹琴差不多,可能是一件浪费感情的事。但是,且不说赚钱有多种赚法,有人躺着挣钱,也有人站着挣钱,就从结果讲,有人钱越挣越少,也有人钱越挣越多。一个并不矫情的设问,看到这一等级划分,游客是怎么一种心情?
或许有人会说,在旅游大发展当下,还没有形成“用脚投票”的格局,因此无论是旅游地区还是旅游行业,都不必过于在乎游客感受。可能还会有人举例说明,比如像南方某地,因为旅游乱象,年年舆论批评年年游客爆满。但换个角度看,当你沾沾自喜游客不少时,如果不是风评不佳,游客数量只会更多,花钱只会更多。而且透过现象看本质,旅游行业终会摆脱低层次竞争,是时凭什么实现持续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还会有人“换位思考”,认为问题不是出在导游身上,游客选择低价游也有责任。比如这一视频中,这位“影帝级”的导游就讲,“地接导游工资低,请大家谅解”。地接导游工资低,或是事实,但这是游客造成的吗?在一个层次化的市场里,只要有人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游客就有选择低价游的权利。正如头等舱、普通舱,都要保证乘客安全,都要提供基本服务一样,即便游客选择低价游,也应该提供基本服务,不能带着情绪上路,不能让游客受伤。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有道德的问题,也有规矩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人,都要讲规矩守规矩,当下旅游业最差的就是规矩。无论给旅游业贴上多少漂亮的标签,都不能否认服务业的本质。无论是旅行社还是导游,都必须致力于通过更好的服务,让游客拥有满意感和获得感。由此出发,旅游行业应该加强《劳动法》的落实,确保导游拥有基本的收入和福利,彻底解决部分导游“无底薪、无保障、无尊严、无身份”问题。还可以通过工资协商,让导游实现体面劳动,拿上有尊严的收入。只有把规矩“挺在前面”,才会倒逼导游提供优质服务,而不是像现在,导游把对旅行社的怨气转嫁到游客身上来。
钱钟书先生讲过一句话,“天下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频频发生的旅游事件,已经深刻说明了这一点。把游客分级的旅游业病得不轻,旅游乱象频出的根源就在于没把规矩“挺在前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无以至千里。有关方面该重视规矩问题了,否则凭什么实现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