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信息 > 正文

沛县守正汉之源,创新打造世界级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唱响文旅融合大风歌 铸就千年古城新坐标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瑾

穿越两千年,走在新时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皇故里沛县唱着激越豪迈的高质量发展“大风歌”,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

素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美誉的沛县,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沛县旅游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沛县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加快推进汉文化新城建设,创新打造世界级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9文旅融合开局年,守正汉之源的历史财富,一个千年古城的新坐标正在为沛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内生动力。

新格局铸就城市坐标,做好汉文章

泗水亭前、歌风台上,述说着两千年的风霜;微山湖岸、大沙河畔,接续着新时代的梦想。在沛县文旅探访,记者在沛城的广场、公园随处可见汉文化的元素。以汉文化为品牌,沛县旅游起步较早,建于1996年的汉城景区包括汉城公园、歌风台、汉高祖原庙、汉街,建于2007年的汉之源景区包括世界刘氏总会会馆、樊井留痕、赤帝亭等。

沛县是汉皇故里、国家生态县,生态资源、水资源、人文资源丰富。沛县拥有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等诸多闪亮名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沛县正在加快推进汉文化新城策划、规划编制工作,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现代化文旅城市、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铸就沛县这座千年古城的城市新坐标。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调整,让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也给沛县的文旅工作带来了新的格局。根据省委、市委关于“沛县挖掘弘扬汉文化”的指示精神,围绕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展示、艺术创意、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主题功能,规划建设一座彰显沛县风格的汉文化文旅生态新城。拟将沛县汉文化新城打造成为世界汉文化中心、世界级汉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承接徐州市部分文化设施功能。

沛县把今年作为“文化建设提升年”,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政委和总指挥的沛县汉文化新城建设工作指挥部,统筹推进挖掘弘扬汉文化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赴北京、上海、浙江、陕西、深圳、云南等地,拜访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文化界高端人士,听取汉文化挖掘弘扬意见建议,逐渐厘清了汉文化的脉络及沛县在汉文化中的地位,明确了沛县挖掘弘扬发展汉文化的方向。

创新发展,理论先行。沛县组织了徐州旅游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知名文史学者田秉锷等一批汉文化专家,就“挖掘提炼汉文化精髓”“沛县地域文化对汉代文化的影响”等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形成初步成果。有关部门考察了陕西兴汉新区、深圳非遗生活馆、深圳东部华侨城、云南彝人古镇等一批文旅产业示范性项目,特别是多次拜访请教了著名文化生态社会学者刘建华,就沛县汉文化发展战略构想进行恳谈交流。

多举措促进文旅融合,蓝图已绘就

文旅融合后的沛县举措多多。沛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后聘请了清华大学等专家顾问,高标准编制全县旅游产业规划,着眼国内外、招大引强,规划富民强县、跨越发展的美好蓝图:

围绕着一帝(汉刘邦),一湖(微山湖),一河(大沙河)三大资源实施汉文化旅游区,沿湖文化旅游产业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重点目标打造汉文化、微山湖两个旅游景区,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一个国家级保安培训基地,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沛县紧紧围绕资源、产品、市场三大要素,确立龙头发展、融合发展、持续发展、全域发展四个定位,全力开创沛县旅游工作新局面: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沛县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定方向、定标准、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间,定期抓调度、抓推进、抓落实,形成发展旅游的良性机制。

针对沛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遗迹少,文化旅游龙头产品少的现状,制定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活力,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将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提升“刘邦故里、大汉之源”旅游形象。

围绕汉文化、微山湖、黄河故道(大沙河)资源禀赋,突出规划引领,以汉城景区、沛公园景区提升,微山湖千岛湿地省级旅游度假区等为重点,加快推进旅游景区建设,打造区域性龙头产品,提升沛县旅游吸引力。

以壮大旅游产业经济为目标,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市场化转变,着眼旅游“六大”要素,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大宣传营销推广,培育沛县“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县城经济发展。

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采煤村庄和非采煤村庄搬迁为依托,制订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农业农村产业特色,重新打造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特色,围绕省级乡村旅游区的创建和提升,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 

为乡村注入文化动能,打造美家园

地处江淮生态大走廊重要节点的沛县,不仅有大沙河,还有京杭运河,并拥有微山湖400平方公里湖面、62公里湖岸线,是座名副其实的滨湖城市。依托微山湖、京杭运河、故黄河等优美的河湖资源,沛县加快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勾画“滨湖城市”新蓝图,打造微山湖畔最具幸福感平安之地。

沛县将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与落实省委就挖掘弘扬汉文化有关指示结合起来,建设安国镇刘邦古村、沛城街道汉宁府等集社区、景区、园区于一体的,蕴含汉文化元素的农村集中居住区,重点抓好“五色土”“鸠杖”等汉文化产品和非遗生活汉文化系列、汉皇乐器中华筑等文创产品的研发、制作与推广生产,让汉风吹遍沛县大地。

做好“农业+生态+旅游”文章,围绕汉文化景区、微山湖及大沙河风光带,建立水脉、绿脉、文脉、路网与集中居住区相得益彰、有机融合的组团式空间格局,大力发展景观种植、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重点建设徐沛快速通道沿线农田大地景观,实现规模种植、特色养殖与旅游休闲、健康养生深度融合,让农业成为看得见的美丽产业。

沛县是重要的水陆交通码头,大运河文化遗存丰富,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在运河沿线积极开展古运河遗址的保护及传承工作,遵循“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掘沛县大运河文化资源,运河漕运沛县段的繁荣逐步得到见证和保护。

在沛县打造鹿口河、顺堤河、苏北堤河、挖工庄河等滨湖生态观光区的建设中,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积极配合县农业农村局、有关镇(街道)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导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调研相关路线、旅游开发资源和乡村风土人情等现状,配合各镇做好旅游招商工作。

在安庄渔村的挖工庄杞柳园,记者不仅看到了蓝天碧水、岸清水绿的如画景色,也感受到了百年老渔村以杞柳编织、裘毛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百姓安居乐业的惬意与祥和。在江苏最美乡村仁庄村,体验到了从乡村幼儿园到养老院、不出村口就能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便利与归属感。

以文化惠民温润沛县,提升幸福感

在今年6月召开的徐州打造世界级汉文化旅游目的地专题辅导报告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彭中天说:“从字面理解,旅就是旅行,是人为的以离家为目的的主观行为;游就是游玩,是以放松为目的的客观体验。以我的理解,所谓旅游就是给游客一个来你这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定位的精准性、文化的独特性、体验的差异性和风景的不可替代性。”

在文化引领、生态保护、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原则下,沛县以做强徐州文化旅游发展先行区为初期目标,在打造苏北文化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淮海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目标、全国重点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沛县以文化惠民为主线,以思路创新为抓手,切实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着力构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努力打造“文化沛县”“活力沛县”“欢乐沛县”“幸福沛县”文化品牌,文体设施建设显著增强,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体育影响力、集聚力、辐射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承办、群众参与的文化体育发展新格局。

以汉文化和生态文化为突破,采取文化引领、活动支撑、媒体放大、项目推进等运作模式,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了“中国沛县刘邦文化节”“夏季乘凉晚会”等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活动,持续推进“五百文化惠民”等具有沛县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组建“沛县美术展览馆”文化机构推动形成苏鲁豫皖书画交流交易中心,发挥“全国武术之乡”资源优势,打造全国保安培训基地。沛县文化馆开设有美术、书法、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等40余个门类、100多个免费培训班。培训班三个月一期,目前已开办12期,累计培训学员2.5万余人,进而形成文化播种效应,实现了人才队伍几何倍增。

沛县还充分发挥在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和徐济高速公路中心枢纽城市的功能,扩大沛县“刘邦故里,大汉之源”的外部影响,利用刘邦文化节等契机广邀周边县市文化人才来沛交流,每两年举办“全国武术散打赛”等文化体育活动,开发具有沛县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绿色健康产品、武术器械产品,建设沛县文化产业园、影视外景拍摄基地,打造提升国家级汉城景区、湿地公园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壮大超亿元骨干文化企业。

坚持“文化与经济同台唱戏、惠民乐民与亲商营商相得益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文化凝聚力与形象传播力相融相生”,沛县多举措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的深度融合,融合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禀赋,创新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在传承发扬大汉文化、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路上,正努力为广大游客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令人怀想的沛县。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travel/zixun/2019-10-08/43914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