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母猪沟”景色。
5月6日,南京老山脚下的岔琥路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从靠近水墨大埝的路口进山,沿着小道往里走一公里,就到了红遍朋友圈的“老母猪沟”。
从清明节期间被自媒体带火,到“五一”假期“预约限流”,这个栖身密林里的“野生”景点,经历了极为魔幻的一个月。当市民游客汹涌而来,没有任何配套设施的“老母猪沟”根本无力招架,植被惨遭践踏,水质退化严重,安全风险陡增,“出圈”带来的种种乱象,让浦口区老山林场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流量时代下,新的传播渠道不断把鲜为人知的“小美好”送上热搜,成为文旅产业的主流营销模式。但近年来,“野生”景点“红颜薄命”的前车之鉴时有发生,甚至上演过村民自毁景观的极端事件。如何统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怎样走出“红一处,毁一处”的怪圈?有没有更优的路径兼顾居民生活和游客需求?这些问题,亟需找到答案。
红得莫名其妙,带来诸多烦恼
4月28日,“浦口发布”的一则公告引发关注:自4月30日起,对“老母猪沟”进山人流量设限,市民游览需扫码预约。老山林场还特意强调,“老母猪沟”非景区公园,为一级生态红线管控区,无相关公共服务设施。
在“五一”消费“黄金档”把游客拒之门外,老山林场实属无奈。2020年,浦口区对老山矿坑实施生态修复,“老母猪沟”就此告别脏乱差,尤其是那一汪深不见底的湖水,因为富含矿物质,蓝得晶莹剔透。不过一个多月前,这里依然和往常一样,除了偶尔有周边村民来遛弯,平时人迹罕至。
“老母猪沟”红得莫名其妙。“去年区里还组织媒体和大V来这采风,也没见什么动静,哪知道今年清明节突然火了。”老山林场东部林管区主任兼书记许为波记得很清楚,4月3日,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乌泱泱的游客不期而至,树林里、草地上、水沟边挤满了人。5公里的岔琥路上,私家车停了足足有3公里长,“一天来了一万多人,十几年头一回见到这阵仗。”
短暂的惊喜,很快就被一连串的担忧取代。一个月里,有人安营扎寨,有人下水游泳,甚至还有市民带来了充气皮划艇。高峰时期,“老母猪沟”一天产生的垃圾将近5吨,临时加装的垃圾桶解决不了问题。清明小长假刚结束,矿坑四周的草皮就变成了裸露的黄土,“养护了两年的植被荡然无存,说没就没了。”看着眼前的景象,老山林场副场长徐一峰痛心疾首。
“老母猪沟”的尴尬,并非个案。疫情反复,“非必要不出市”的政策下,无法远行的人们开始探寻周边的旅游目的地。社交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段视频,都能给一些不知名的小众景点带来巨大流量。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江苏尔目文化旅游董事长杨淇深分析说,“这些景点不比传统的风景区,承载量有限,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蜂拥而至‘打卡’的游客,不仅容易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灭顶之灾’。”
不让小众景点“过载”,正是老山林场在“五一”假期实施扫码预约举措的初衷。经过测算,“老母猪沟”一天的人流量上限在2000人左右,“宕口空间有限,游客停留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我们上下午分开预约,半天放行1000人。”但即便如此,许为波依然放心不下:池塘十几米深,有人落水怎么办?崖壁陡峭,怎么防止游客攀爬?人气旺了,小商小贩也来了,他们谁来管?而更让他头疼的,还是疫情防控,“要是出现聚集性感染,那可怎么得了。”
因为没有相应的配套,未经开发的“野生”景点,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在镇江世业洲先锋村的西北角,有一片“网红沙滩”连着200公顷的芦苇荡,这里也是一处原生态的“世外桃源”。去年端午节,两名在“小红书”指引下前来“打卡”的安徽女生,差点在江边出事。3米多高的芦苇荡里,道路纵横交错,当时又刚好遇上涨潮,迷失方向的两名姑娘看着江水不断上涨,吓得一动不敢动。幸亏民警来得及时,将她们带出了“迷宫”。
类似的警情,“网红沙滩”已出现多起。村民们说,如果没有熟悉地形的当地人带路,下午5点前必须离开。
要流量,更要真相
尽管“老母猪沟”风光旖旎,但在徐一峰看来,它并没有美到让游客“痴狂”的程度。老山绵延百里,可以畅游的景点比比皆是,为何只有“老母猪沟”一夜爆红?
“每个人都有猎奇心理,越是没听说过的景点,越是想去一探究竟。”24岁的旅游博主张俊诚,几乎每个周末都会背上相机,用镜头去发现“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秘境。这个自称“探长”的宿迁男孩,2018年就已“入坑”,如今他的航拍号,已有20多万粉丝。他认为,新技术和自媒体的兴起,颠覆了旅游景点的营销模式。过去打造一个热门景点,主要依靠开发方大量的媒体投放和旅行社的积极推荐。而在“颜值即正义”的当下,能不能拍出“大片”,才是年轻客群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标准。于是,社交平台上的博主们,成了最好的导游。
在南京,像张俊诚这样走街串巷、跋山涉水的专业旅游博主,大约有200多位。但让人好奇的是,“野生”景点没有运营主体,即便“出片”也没人买单,他们乐此不疲图什么?“有的人是因为情怀,但大部分是为了流量。”他直言不讳地说,在文旅产业链条上,自媒体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流量就意味着有价值变现的机会。
然而,看完网上铺天盖地的“老母猪沟”照片,徐一峰对“流量”二字有了新认识,“都是精修过的图,跟现实差距很大,某种程度上会误导游客。”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浦口真正的“老母猪沟”,是在兰溪湖公园,压根就不是这个宕口,但推文张冠李戴,还特意在景点的照片上画出了“母猪”的形状。现在,这个名字想“名归原主”恐怕都难了。
去年,“小红书”的“滤镜景点”“照骗景点”事件曾引发热议,还有媒体盘点了十大最离谱的景点“买家秀”和“卖家秀”,强烈的视觉落差堪称大型“翻车现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及与之相呼应的文化内涵和贴心周到的服务,片面追求关注度,为博取流量过度包装甚至虚假宣传,最终将被流量反噬。
改变已经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开始告别过去杀鸡取卵式的生存方式。抖音号“梦游记”的博主甘梦是个90后,她的短视频以普通游客的视角,通过沉浸式体验带粉丝“云游”冷门景点。久而久之,吐槽和劝返成了“梦游记”的主基调。
甘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石臼湖拍“草海”。每年4月是石臼湖的枯水期,湖底水草疯长,连片的绿地被称为“龙猫草原”。但去年踩点时,当地村民告诉她,太多的“不速之客”把草踩得东倒西歪,景观被严重破坏,而且滩涂也已经开始积水,不建议进入。
甘梦最终还是拍了这条视频,但计划中的拍照攻略换成了劝退指南,真实还原了“草海”现场。也正是从那一次开始,几乎每推介一个小众景点,她都要呼吁粉丝保护环境、注意安全,“效果出乎我的意料,评论区反而一片点赞。”
“野百合”也能留住春天
被“网红思维”催热的“野生”景点,往往会因为流量经济“短期”和“表面”的特性,逐渐回归平淡。杨淇深认为,“野生”不等于“野蛮生长”,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优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配置管理资源和营运措施,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让网红变“长红”。
邳州市铁富镇姚庄村的银杏“时光隧道”,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说是隧道,其实就是一条乡村小路,两侧栽植了1900多棵树龄超30年的嫁接银杏,漫步其中,仿佛进入了童话里的时光隧道。“它像一条深邃的黑洞,符合穿越剧的场景设置。”邳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智最早关注并拍摄这条小路,他的作品还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全球摄影大赛上获奖,成为中国赛区的“封面作品”。在网友接力下,这条小路被推成中国“最具情怀”的乡村旅游点。近年来,已有近20万人次站在同一角度定格绝美的瞬间。
村口的小路突然火了起来,乡亲们的想法却不一样。当年,有村民想贱价出售“时光隧道”和部分银杏树,结果被村委会果断制止。“靠树吃树”,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
邳州市将“时光隧道”纳入管理计划,定位为国家级银杏小镇的重要节点,对周边环境提档升级。新建道路、停车场、厕所、指示牌,拆除一些损害整体意境的建筑,自发搜集整理一些具有银杏文化符号的典故……最近几年,姚庄村在铁富镇的总体规划下,面貌焕然一新,“文艺范”更浓。
记者到这里采访时,66岁的于学文正在“时光隧道陶艺馆”的院子里赶制一批陶器,并在视频网站上直播,“20多年的老手艺,现在又用上了,每天能挣100多块。”同村的姬林把自己的小院改了名头,叫“时光小院”,他家的十来亩林地成了接待短途游客的营地,生意红火。
银杏“时光隧道”因网而兴,但有网友在当地政府平台上“吐槽”——“发端靠的是网络,我在现场却没有WiFi”。相关部门迅速介入,乘着全省推进智慧旅游的东风,这条路一跃成为当地首条免费WiFi覆盖的“数字大道”。
邳州市还委托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分别编制了《邳州市银杏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和《邳州银杏特色发展区旅游发展规划》,围绕“一棵树”进行全方位整体规划,以“银杏+”“旅游+”“标准化+”为路径建设特色小镇。
在南京市江宁区,也有一条隧道期待涅槃新生。2014年就蜚声大江南北的“爱情隧道”,因为南京云台山硫铁矿有限公司停产,货运专线取消,轨道两旁的绿植没有了“修剪师”,拱门造型早已消失。目前,这个“资深网红”仅靠着十多名铁路维护人员简单打理,逐渐被游客冷落,只有铁轨上日渐模糊的“爱情金句”,依稀可见当年的喧嚣。
然而,坚守的“铁路人”依然心存美好,他们有个共同的愿望——“爱情隧道”能被整体规划、重新打造,留住这道独特风景。
□ 本报记者 盛文虎 李刚 王慧 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