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吴云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的赶考之路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道必答题。五年来,徐州以绿水青山为笔,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从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多措并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从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到“无废城市”建设,徐州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河湖能够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让城市、乡村出门有公园、散步有绿道、推窗能见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曾被雾霾笼罩的天空逐渐擦亮。2021年,市区优良天数289天,同比增加29天,优良率79.2%,同比提升8.2个百分点; 曾经黑臭的水体变清变绿。PM2.5浓度42μg/m3,同比降低16%,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全市44个国省考断面,优Ⅲ考核目标86.4%。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森林覆盖率27.8%,林木覆盖率31.23%,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徐州发展最动人的旋律。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徐州在生态嬗变中不断探索恢复“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的徐州路径,描绘“美丽徐州”新画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一城青山半城湖”诉说着生态发展之变。在取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金字招牌”后,徐州于2018年荣膺联合国人居奖。今年7月,国务院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为现实。 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快115家重点工业企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集中式布局、减量化发展和绿色化改造,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转型振兴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而今,徐州度过“阵痛期”,走出了一条产业优化、绿色转型之路。今年上半年,全市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6.4%、76.0%和8.6%。为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精力靶向突破,今年又出台“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 笃定目标,逐绿前行。徐州,重新出发! “无废城市”建设成就 (2017年—2021年) 关闭矿井15对,化解产能1287万吨 13个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 匹配建成41家危废处置利用设施 建成运营日处置生活垃圾225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366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 生态修复“徐州标准”国际化,全市共计消减工矿废弃地7300公顷 全市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覆盖率达到92.1% 建成市级以上美丽宜居村庄665个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6% 培育“无废学校”“无废机关”“无废书屋”等12类,“无废细胞”2300余个 稳步推进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截至2021年底,累计治理 采煤塌陷地26.64万亩,治理率为62.9%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5平方米 建成区绿地面积12210.96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2540.73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3% 建成区绿地率4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