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信息 > 正文

闫书杰:文旅融合的典范 诗与远方的化身----从旅游角度认知苏轼

品味苏轼的一生,我们会发现,苏轼是“官游”的一生。苏轼还是一位大旅行家。苏轼在旅行实践中,创造了东坡文化精典,而苏轼文化又为历史遗存和名山大川注入了灵魂,所到之处,所写之处又成了著名旅游景点。苏轼的文化遗存大都开发成了现代旅游景点,打造成了东坡文化旅游专项产品。东坡的旅游思想至今仍指导着现代旅游。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当今时尚。苏轼真可谓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范,诗和远方一体的化身。

一,苏东波是个大旅行家。他把任职地变迁演义成了游学

苏轼,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东坡为宋代朝庭命官。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苏轼曾因“乌台诗案“和“新党执政”两次大的政治风波多次被贬。被贬黄州后,任黄州团练副使。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並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政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大师,谥号“文忠”

据统计,苏轼一生去过10个省15个城市199个地方,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苏轼与人不同的地方是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苏轼在官场失意之时,总是到大自然里去游山玩水,以释放压抑,发现美好,总结人生。苏轼还把每一次的任职跋涉都看作一次有益的旅行,一路风景,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每到一处,都记录了他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佳作,把每一次任职迁址变成一次“游学”。可谓一个诗与远方融为一体的化身。

二,苏东坡在旅游践行中产生了东坡文化。特别是诸多精典诗词

苏东坡每到一处,都留下文学佳作,他把自己的社会经历,思想情感,人生哲理,与自然风貌融为一体,给世人留了千古绝唱。

入仕之初,就有精典之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以,

应以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己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上人困蹇驴嘶。

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上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辙的原诗《怀渑池子瞻兄》的基调是 怀旧。诗中有“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苏辙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更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针对苏辙的感慨,苏轼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这首诗的前四句。

在苏轼看来, 不仅具体的生活无定综,整个人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叹。 人生有着不可知性,並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己消逝,但並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 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炼,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充分显示了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它的整个人生观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诗案前,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期间,写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是一个组诗的第二首。许多文人引用苏轼描写西湖美景的时候,必选的一首。从诗意上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为美酒所醉,也为美景所醉。特别是把西湖比作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晴天看西湖还是雨天看西湖,都像看神韵美的西施美女一样,淡妆也漂亮,浓妆也漂亮。表现了诗人这个阶段的美好的心境。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他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和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下面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世俗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持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我们译一下这首词: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来往,仿佛天边孤雁般漂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甘愿在沙州忍受寂寞凄凉。

后来,苏轼入京受到重用时写过《惠崇春江晩景二首》。这是苏轼在汴京为好友惠崇的两幅名画《鸭戏图》和《雁飞图》所题的组诗。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意思是说,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觉察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嵩,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正逆流而上,从大海里回流到江河里来了。

这首诗的写作艺朮造谐可以从事物关联的远与近,密与疏,红与绿,高与低,动与静等多角度去分析。我们这里主要从人生哲理角度说几句。鸭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长期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是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出苏轼对自然的细微观察,还凝集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人们习惯了引用第一首,其实第二首写得也很精采。写北飞的大雁有几只掉队。把大雁比作北归的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千里之外知道北方气候很坏,希望在南方多呆半个月。这种拟人的手法,恰当地寄托苏轼北上赴以重任的喜悦而又复杂的心情。

流放生涯过程中,苏东坡作过《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晚年不忘耕耘,仍有大作《六月二十日大渡海》。

苏轼一生各个阶段有精典代表作。苏轼的一生,是践行的一生,创作的一生,记录为官生涯的一生。

三,东坡文化精典为历史遗存和名山大川注入文化内涵,著名诗篇助力使其成为著名景点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用诗来形容。比如诗一般的风景,诗一般的年华,诗一般的时代,诗一般的语言…苏轼就是用诗词的形式为这些名山大川、历史遗存注入了文化灵魂,使之成为著名景点而久盛不衰。

苏东坡直接描写景点的诗词就有近60篇。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杭州西湖。苏轼直接描写西湖的诗就达10篇之多。最有名气的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首诗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人们朗朗上口的是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句诗给西湖作了精典广告。使人们增加了对西湖的认知和神秘感。从而成为强大的旅游吸引物,打造成著名的国际旅游产品,使杭州成为人们想往的人间天堂。

再一个就是赤壁。这个历史遗存有了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苏壁赋》,湖北两处赤壁都成为全国著名景点。

一处是武赤壁。是三国赤壁古战场遗址。一个是文赤壁。是苏轼被贬黄冈后误以为那就是三国赤壁,随后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黄冈赤壁由此而得名,两处赤壁都成了著名景点。而黄冈赤壁的出名,正是由于苏轼诗词的伟大作用。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人物。千古英雄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壮丽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我笑,早生华发。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就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名月。)

这首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志殆尽,转而以描写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石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显收笔下。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已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又何以悲叹。人类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来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苏轼所写的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水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概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写“三国周郎",写周瑜不写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故国”两句又转到自己。周瑜破曹时年方34岁,联系自己45岁了还没有大作为。“多情”后几句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这就是苏轼与其他失意文人的不同之处。

我们再看庐山。

庐山的名气也因苏东坡而提升。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47岁),宋神宗亲自下令,将受贬的苏东坡挪至离京城开封近一点的汝州。苏轼赴任前决定到庐山游历一番。两位僧人朋友专程陪同。

上山后,东坡发现庐山山谷奇秀,生平所未见,美景应接不暇。因为庐山太有名,之前就有大文豪在这里吟诗作赋,赞美这里的美景。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东坡觉得,没有必要班门弄斧了。于是,与两位好友立下规矩:不写了!一篇也不写!

可苏轼是当时的文坛领袖级人物。一进山就受到一大群僧人夹道欢迎。僧人们大声喊:“偶像来了!偶像来了“!苏轼感到自己气场确实大,加上美景的诱惑,怎么可能有感不发呢?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可谓一路游览一路歌。比如《初入庐山三首》《栖贤三出来桥》…写下诸多诗篇诗句。

十多天的游历,得来一个总结。来到西林寺院,苏轼用遒劲有力的浓墨在院墙上写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随后,把笔一挥,朗声说道:“仆庐山诗尽于此矣"!----我关于庐山的话说完了。

千古名篇《题西林壁》就这样诞生了!

扬州成为著名旅游城市,瘦西湖成为著名景点,也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

苏轼十余次路过和到过扬州,写过与扬州相关的诗篇达百篇。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如,《江城子.墨雨拖云过西楼》,其中“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的诗句广为流传。

惠州西湖更是因苏东坡而更出名。苏轼到任惠州,喜欢上了丰湖,经常去游湖,並亲手将丰湖更名为西湖,並为之架桥修路,为西湖写诗作词,使之名声大震,成为人们喜欢的旅游景点。

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

四,东坡的美食文化是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东坡是一位美食家。他写过《莱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老饕赋》,《猪肉颂》等诗文。

关于评品中国莱肴的三要素一一“色"“香"“味",就是苏东坡第一个提出来的。

苏轼与美食有关的诗句略举一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於潜僧绿筠轩》

野桃会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菜,

诗酒超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与怡。

----《留别廉守》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

苏东坡不仅写美食诗,还亲手做美食菜,发明了“东坡菜肴",对烹调技法都作了归纳总结。

东坡肉----家喻户晓的菜肴。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发现猪肉那么好的食材,在黄州居然价贱如泥,于是写了一篇《猪肉颂》,来为猪肉抬高身价:

冼铛,少著水,紫头罨烟火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自然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不仅鼓励大家吃猪肉,自己带头吃猪肉,还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並将经验写进《食猪肉诗》中,那就是:把猪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

民间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一道传统名菜。

东坡鱼----据说苏东坡平生最爱吃鱼。只要是鱼类,他几乎来者不拒。吃过鲤鱼,鳊鱼,黑头鱼,墨鱼,鲍鱼,等等,甚至连剧毒的河豚他也敢吃,总之,凡是水里游的,他一样不落下。吃了还作诗,完全是个吃货。

东坡吃鱼常常自己烹制。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记述了他做鱼的方法:“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鱼鳞芼青蔬。"

在黄州时,曾写《煮鱼法》介绍他“在黄洲,也自煮鱼,其法: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锅,入盐于堂法,以菘莱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掩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片,乃食”。

现在饭店的各种“东坡鱼"的做法,应该还是苏东坡时候创造的。

东坡肘子----相传,东坡肘子並非苏东坡之功,而是其妻子王弗的炒作。一次,王弗在炖肘子时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她连忙加上各种配料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这样做出来的肘子出乎意料的好吃,顿时乐坏了东坡。东坡极力向亲友推广“王弗肘子“,于是王弗肘子借“东坡肘子”之名传开了。

东坡豆腐----苏东坡曾为豆腐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以精炼的字眼道出豆腐“为乳”,“为酥",为食品之精粹。

苏东坡被贬至镇江时,与当地金山寺的佛印和尚相投,经常在一起开怀畅饮。苏东坡在一次和佛印和尚pk赛佛经时败下阵来,只得下厨做素斋给佛印吃,于是创立了这道“东坡豆腐”:这道菜以豆腐为主料,将豆腐裹入面粉,鸡蛋,盐等制的糊料,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中炸制后捞出来,然后放在锅内放油,笋片,香菇和各种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之入味出锅即成。

东坡豆腐外形醤红,质嫩色艳,鲜香味醇,营养丰富,是素食中的精品。东坡走到哪里就把“东坡豆腐”传到哪里。

东坡饼----还是苏东坡在黄州期间,经常去黄州的安国寺与那里的和尚唠嗑,因为知道苏东坡愛吃油酥的食品,所以和尚就用精制的千层饼款待他。苏东坡又在此基础上改良,后人将这种饼命名为“东坡饼"。

这种饼用上等面粉做成蟠龙状,和麻油煎炸,片片如薄丝条,然后撒上雪花白糖,香甜酥脆,落口消融,风味不同凡响。现在已是湖北一带的著名小吃了。

东坡羮----在宋朝,富人吃肉羹,平常人家将萝卜,大头莱,芥菜等蔬菜和豆粉混在一起熬煮成菜羹。苏东坡贬官到黄州,正值经济困难,吃饭都成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轼开发了这道在饮食上流芳千古的美食:东坡羹。

严格说来,这东坡羮既不是菜,也不是饭,更不是汤。乃是将莱与饭同时炮制的一种烹调方式。苏东坡也详细描述了制作过程。用现代白话说就是:第一步,将大白菜,大头菜,大萝卜,野芥菜反复揉洗干净,意在除去蔬菜的苦味。第二步,大锅四壁,大瓷碗上涂抹生油。第三步,将切碎的白菜,萝卜,芥莱及少许生姜放入锅中煮莱羹,用油碗盖住,但不接触莱羹,否则会有生油味。第四步,将盛满米的蒸屉放在锅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后再盖上屉盖。诀窍在于:莱羹煮沸时必然上溢,但因锅壁四周涂有生油,又有油碗覆盖,因此不会上溢蒸屉。但蒸汽上达蒸屉,米饭也就煮熟了。这样一来,锅中的菜羹及蒸屉中的米就一次加工而成,方便实惠,物美价廉,有点类似现在的“盖浇饭"。简便易食。因为火候上掌握很好,不仅美味而且养生。深受大众喜爱,特别是素食的和尚欢迎。

五,苏轼教给我们欣赏景物旳方法,並从观景中悟出人人生哲理

我们又要说到苏轼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头两句,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雁荡山夜景也很突出)

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说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辩认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现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的事物也是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诗作达到的最高境界,诗作现象从言景→言情→言志→言理。苏东坡达到了顶峰。

这与旅游发展的过程相一致,从观光旅游→体验旅游→游学旅游→文旅融合。

还有不少诗句中饱含人生哲理,我们摘录如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丙申中秋》

月亮圆缺是自然的,人生聚散离合也是普遍的。

古往今来,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生活总有坎坷缺憾。满是缺,缺也是满。人生由缺憾构成,其实也是一种圆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三月七日》

决定你快乐与否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菜,讨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合作》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时光匆匆,与其伤感,不如快乐。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芦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人间真正有品位的,就是这清淡的欢愉吧。

紫米油盐,简单平凡,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本质。认清生活的真相,能在生活中发现乐趣,方为大智慧。

人生知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大家都在赶路,做自己就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以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像大雁,在这里留下一点痕迹,象鸟踩在雪地上一样。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稼说送张琥》

准备充分,才能一击击中。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休言萬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平山堂》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生活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过眼云烟。不管是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我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心安定的地方才是归处。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谁又强。

----《定风波》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为之忙碌不停的呢,名利得失自有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

广厦千万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萬贯,日事不过三餐。贪恋的越多,负担也就越重;放下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当你握紧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学会放下,世界就在你手中。

为什么有几首诗句我们反复引用?正是说明它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同时又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从哪个每度说,都能给我们以启示和洗礼。

同样,苏轼的散文也很精彩。《石钟山记》是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蔚,途经湖州时一同去游览了江西湖口的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的命名的由来而写的这篇文章。

关于石钟山的名称,自古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水拍打石头的声音像钟声;二是说击打石头响声像钟声;三是水拍石头声音像钟声和山石的形也像钟状。

苏轼实地考察,一探究竟。认为是巨石中有诸多窟窿空隙,清风水波涌进涌出的波澜发出的声响如钟声。

我们不去追究石钟山命名的细节,就苏轼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值得学习。同时,就这篇文章的写作而言,有以下艺术特点: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除了给人们写作技巧方法上的启发外,还教我们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有深入细致调查这样的认真劲。

《石钟山记》是篇散文,因篇幅较长,自己百度一下细读。

六,东坡文化遗存大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成为东坡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东坡所到之地,后人几乎都建起了“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公园”,“苏东坡文化广场”,“苏东坡文化博览园”,竖立了“苏东坡塑雕像”……供人们参观,游览,学习,瞻仰。

东坡遗存均被保护,开发和利用,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除了我们以上涉及到的“三国赤壁古战场”,“黄州赤壁”,惠州西湖,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眉州“三苏祠”。

三苏祠,原本是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代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重建,尔后历代补修,现占地56800平方米。1980年被四川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利用为国家5A级风景区。

眉山市还整合资源,开发了占地1200亩的“东坡宋城”。打造了集文化,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体旅游集散地。把苏轼故里打造成名符其实的苏东坡文化胜地。

再说海南儋州。这里是东坡流放最后一地。他对儋州所作出的贡献,永远留在了儋州人民心中。

走进儋州,东坡井,东坡帽,东坡桥等等,将儋州对苏东坡的感恩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苏东坡流放到儋州时,那里是一片荒芜之地,苏东坡不仅关爱百姓,还与当地人成了好朋友。他在当地讲学办书院,书院名字叫“载酒堂",取自于“载酒问字”的典故。后来,清朝时期改名为“东坡书院”,一致沿用至今。后来经儋州人民翻俢。如今成为旅游胜地。

走近东坡书院,古扑的大门上掛着“东坡书院”的匾额。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池塘,池塘上方有桥通过,桥的对面便是载酒亭,上面有块横匾写着四个大字“鱼鸟亲人”,寓意着苏东坡到此无亲无靠,只有鱼和鸟是他的亲人。亭上有八幅画,画的主要是苏东坡当年的生活,授课,写作等,再往里走是大殿,后花园。花圃中竖立着苏东坡的铜像。

这个景点最独特之处,25元一张的门票,只要会背3首东坡诗词,就可免费进入。这个景区成了学子们的求智求学打卡地,比拜见文殊菩萨还灵验。

还有江苏镇江金山寺。

镇江,北宋时为润州。苏轼11次到过润州,写过200多首诗词。曾经夜宿金山寺,畅游金山寺。作过《游金山寺》等诗篇。

金山寺是江南佛教圣地。清朝时期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为中国四大名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天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

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开发成为国家5A级风景区。

凡苏轼涉及到的城市和地方,都把苏轼遗迹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像常州的“东坡公园”,汝州的“三苏坟”,颍州的“西湖”……可圈可点。

类似以上这样的苏轼遗存景点,都成为专项旅游产品,编制成了成熟的旅游线路产品。比如,东坡足迹游线路,东坡文化游线路,东坡游学游线路,东坡美食游线路,东坡养生游线路,跟着东坡诗词游线路等等。

七,徐州苏轼文化遗存众多,是东坡文化旅游专项产品线路图上的重要节点

苏东坡1077年4月至1079年3月在徐州任知州。时间虽短,但在近两年时间内,他带领徐州人民治洪水,抗灾害,找煤碳,创下了辉煌业绩。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200多首,遗迹30多处。

黄楼----

苏轼四月上任,七月就遇上河南段黄河大堤决口。他挺身而出,带颂军民筑堤抢险。抗洪期间,苏东坡布衣草履,倚庐城上,三过家门而不入。大水过后又加固防水工事。

为了纪念这次抗洪经历,城东门黄河岸边要害处建筑了一座十丈高楼,涂上黄土,取名“黄楼“。“五行"中黄色为土,能吸水,水来无患。

苏东坡还上奏在黄楼附近河岸边铸造铁牛,名曰“镇河牛”。

后人们又在黄河修建了“五省通衢”的大碑坊,面对黄河的一面刻上“大河前横”。

硕大对联写着:

五省通衢禹列尧封神圣地

九州胜境龙吟虎啸帝王都

如今,这些遗迹组合,加上清澈的黄河故道和沿岸绿化,成了美丽的黄楼公园,成为苏轼遗迹游览地,徐州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显红岛----

显红岛原是故黄河内一处沙洲,位于徐州市东南方向。关于显红岛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相传苏轼在徐州任职时带领民众抗洪,苏小妹为救满城百姓献身黄河,百姓在沙州上捞得苏小妹红袍,因此,将沙洲改名为“显红岛"。2006年,徐州市政府对显红岛进行了改造。南北端各一组由轩,曲廊,水榭组成的仿古建筑,北端为“安澜堂",南端为“水月摇红",岛西侧有亲水平台和木栈道,东侧有游船码头,有三孔仿古桥连接东岸。

显红岛是人们纪念苏东坡,苏小妹,休闲散布,吹拉弹唱,举杆垂钓的好地方。

百步洪----

百步洪是泗水的一处急流,位于显红岛一带,长约百步。苏轼在徐州任职时与弟苏辙分别有咏歌百步洪的多首诗词传世。故后人多以“百步洪”名之。百步洪岸边的小广场是人们欣赏故黄河美景,茶余饭后休闲娱乐之处。

云龙山----云龙山是徐州苏东坡文化遗存的集中地。苏东坡有著名诗文《放鹤亭记》,《登云龙山》,《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等都出于此处。由此留下了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东坡石床,十里杏花村等遗存和苏公塔,苏轼纪念馆等纪念地景点。现在,云龙山云龙湖景区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有苏轼《登云龙山》一诗值得一提。

醉中走上黄茅冈,

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叫使君狂。

这首著名的七句诗,写于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诗中作者用笔挥洒,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醉态可掬的太守形象。

当年九月九日,苏轼在彭城举行“黄楼诗会”,並邀请了30多位文朋诗友。会后趁酒兴作伴游黄茅冈,登云龙山。山上乱石如群羊,几次差点摔倒,途中不胜酒力,只好醉卧在黄茅冈上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板上休息。恰逢路人看见,禁不住大笑:“太守喝醉了!太守发狂了!”此时此景,激发了苏轼的诗兴,遂写下了《登云龙山》。“东坡石床”由此而得名。

一般来说,四句为诗,八句为纲,一十六句为眉。而苏轼偏偏只写了七句!又不失诗意。这恰恰体现了苏轼不拘一格,大胆豪放的特质和性格!

《放鹤亭记》更是苏轼小品文的代表作,被选入《古文观止》。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当时苏轼在徐州做知州,他有个朋友叫张天骥,别号云龙山人,在云龙山上建了一座亭,亭中养有二鹤,早上放出去,晚上收回来。苏轼常与朋友在亭中饮酒赏玩,因有所悟,故作一篇《放鹤亭记》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关于这篇散文的原文,译文和赏析,这里不再赘述,可百度一下慢慢阅读欣赏。

徐州还有因苏轼《快哉此风赋》而得名的快哉亭公园,为御黄河水灾而建的苏堤等等东坡遗迹。

徐州还成立苏轼文化研究会。与各涉苏城市保持联络沟通,交流研究学术成果,成为东坡文化旅游线路图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八,苏轼文旅融合的践行仍然指导着现代旅游,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当今时髦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旅行的一生,游学的一生,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文化与旅的融合。所以,我们说苏轼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先驱和典范,是诗与远方化融一体的化身和先锋。

事实上,苏轼传递给我们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理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更深刻更持续,旅游更形象化生活化传播文化。逐渐被我们认识,被我们实践。

特别是近年来,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好,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处理得也越来越好。出现了众多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略)。

2018年,国家把文化局和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旅游产品的融合到旅游体制的融合。并制定下发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规划,新政策。我们深信,我国文旅融合将朝着更深刻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作者:闫书杰系徐州市旅游局原副局长)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travel/zixun/2023-10-08/45880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