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徐州解放。1950年土地改革,实行了集体经济,1953年国家实现粮食统购统销,1954年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1955年华光社(初级社)宣告成立,下辖四个分社,社长王廷章、王士衡。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1956年下淀村高级社成立,四个分社改为四个大队,辖19个生产队。书记王廷章、主任王士衡、6个副主任;第一大队长为冯茂伦;第二大队长张兴宝;第三大队长张玉池;第四大队长姚桂芝。彼时村耕地面积已达4000余亩。1958年大跃进时成立人民公社,19个生产队合并为8个。1960年中央郑州会议后,生产布局调整,又分成19个生产队。同时,被正式命名为“下淀小乡”。
1978年,改革开放后,19个生产队再次合并为8个,由于1959年国家建设征地近千亩修建铁路枢纽一期工程,全大队耕地面积消减至3000余亩,人口3000余名。
70年代以前,下淀大队主要以种植小麦、黄豆、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兼种蔬菜为辅。70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的需求,下淀大队被市政府批准为“蔬菜专业队”,主要种植南瓜、大萝卜、韭菜、豆角、大葱等季节蔬菜,而粮食作物则成为辅助种植。村副业发展迅速,运输队、商店、村办小企业等,都为集体经济增添了活力。当时的社员人均年收入超过百元。
1973年,在学大寨的热潮中,下淀大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旱改水”运动,在留出种植蔬菜用地的同时,进行水稻种植。据介绍,为了提高产量,大队坚持科学种田,实行一季小麦,一季水稻的耕作,使社员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人均年收入300余元。
1978年起,在土地面积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大队动员村民平整白云山上的闲置土地,引水上山,种植大白菜,汗水换来了收获,其后,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再次提高,达到400左右。改革开放后,生产布局再次调整,村干部也经过多次更替,1987年改名为下淀村民委员会,2003年为下淀社区居民委员会。现任社区主任和党委书记为付化友同志。
下淀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场地、仓储、门面及办公用房的出租出赁。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充分用好用活现有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多创收理好财,面对涉农失地后的实际困境,社区党委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担,决心做好为居民做好创收理财的“当家人”。首先,社区健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并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充分保障居民对社区财务、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一面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的镜子摆在居民面前,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由于社区党委长期坚持开展勤廉双述活动和“三资四化”管理,坚持 “四民主三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社区凡遇重大事项,经集体研究后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表决。连续三年创收超千万元,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经济发展先进村”、“五好社区党组织”,“综合服务示范社区”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被鼓楼区委区政府评为:“科学发展考核二等奖”、“社会治安安全村”、 “集体经济发展千万元村”、“江苏省文明村、卫生村”,连续三年被市政府评为经济发展先进村。社区党委被徐州市和鼓楼区授于“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党委书记付化友也被中共鼓楼区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如今的下淀社区,道路规整、环境优美、服务网点齐全、党群关系和谐、村民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指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