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邳州 > 正文

『人居环境+旅游+文化』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探访邳州授贤村蝶变之路

  村里村外转角都是景。
  授贤村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打造孝贤文化氛围。
  集装箱式的艺术休闲街区。
  授贤村崇礼广场上的表演舞台。
 

  ◎文/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 图/徐报融媒记者 刘滨

  绕村而过的一河碧水,倒映着排排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沥青铺设的老街两侧,“柜族”风情小屋错落有致;一处处颇具古韵的景点,让孝道文化薪火相传……

  这里是邳州市官湖镇授贤村,沂水河畔的一颗明珠。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授贤村的金字招牌,不胜枚举。

  而多年前,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斑驳的民房、杂乱的村路、黑臭的汪塘……

  如此大的“戏法”如何变?记者多方探访后发现,以公共空间治理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以绿色发展、金色旅游引领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授贤村的蝶变之路,清晰且生动。

  治理公共空间 引领村民转型

  授贤村坐落在邳州官湖镇最东部的古沂河畔。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授贤人多靠采砂为生。

  “穷、没文化,不采砂靠啥吃饭?”说起采砂,58岁的村民冯宪朴最有发言权。

  他是采砂老手,二十年前,就加入村里合作社,每天驾船漫游于沂河上。细砂浮于水面,采起来相对容易,粗砂复杂一些,但对于冯宪朴来说,没有问题。

  “沂河水好,砂多,细砂也多。”冯宪朴说。“采不尽的砂子”一度成为村里人的共识。他们认为,这是老天赏饭吃。

  当年靠采砂,村民们一年能挣个两三千元,赶上光景好,砂子卖得上价,能挣大几千。

  “集体收入也不菲,能有个小几十万。”村干部冯均涛说。他从1992年就在村部工作,对授贤村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那几年,村里拿钱把危房拆掉,盖了三层大楼用于教育,成立了授贤小学,孩子学文化有了去处。多年脏兮兮的泥路先是变成砂石路后又变成柏油路,村民走路不再怕脏鞋。“村里富了,要惠及村民。”冯均涛说,那几年,村集体有钱,确实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

  直到2010年,出于生态和安全等方面考虑,相关部门对河道采砂开始进行严格管理,再到2015年全面禁止河道采砂。这对授贤村人来说,仿佛一道晴天霹雳。

  “当时全村上下一片茫然,壮劳力全出去打工了。”说起当年的景象,冯均涛印象深刻。

  当老天不再赏饭,当“采不尽的砂子”不能再采,集体收入来源在哪?村民靠啥吃饭?2017年8月,党和政府送来了“公共空间治理”的春风,授贤村面临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起初,村委会对公共空间治理认识不足,以为只是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经过深层次的探索和实践,他们发现,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打开公共空间,直通人民心间,推动公权力全面介入公领域,为授贤村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空间,收拾人心、重回富裕不再是梦。

  “要发展就得有土地,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没有公共空间治理这个抓手,很难实现。”授贤村党支部书记刘永亮说。

  公共空间治理期间,授贤村创新开展“党旗领航”,全村89名党员人人都有“红色责任田”,各项工作冲锋在前。74岁的老党员冯仰胜第一个主动拆了自家厕所,清除了杂物,为村民作了榜样。老伴陈俊然回忆说:“当时我有点想不通,不想拆,可我们是党员,一定要服从集体利益,作出表率。”

  自家主动腾出公共空间,冯仰胜还给侄子、亲戚做工作。在授贤村,像他这样的党员在公共空间治理中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还有很多。党员干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一时间在村里形成浓厚氛围。

  通过整治公共资源,全村清理私拉乱建629处,盘出公共空间282亩。地多了、环境好了的同时,授贤村人还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的生产和增收方式不能再有,从老天赏饭到自己做饭,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才是出路。

  发展金色旅游 打造“授贤样本”

  如今,作为金色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银杏湖风景区花海花开正艳,气势雄伟的橡胶坝、波光粼粼的银杏湖、挺拔的银杏树……每一处风景都让游客们赞叹不已。下定转型决心的授贤村,聚焦“一棵树的风景”“一座湖的资源”,突出景区拉动,抓住沂河水韵、银杏林海、古村文化、特色产业四大要素,做足生态文章。“依托银杏湖景区建设,打造万亩花海、6万平方米沙滩浴场等,旺季每天接纳游客5万余人,推动三产壮大提升。去年授贤村集体收入达120万元。”刘永亮自豪地说。

  说起银杏湖风景区,当年以采砂为生的冯宪朴有一肚子话要说,他是授贤村成功转型的弄潮儿之一。

  “采砂被禁止后,我得继续找饭吃。”冯宪朴笑着说。当时,村里想通过公共空间治理,依托沂河水打造银杏湖风景区,而河道两旁杂草丛生,必须清理干净。于是,冯宪朴想法子接到一个工程,带领近百名村民清理杂草,每人一天50元的工钱。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二月兰、紫薇花等时令花草,还栽有杏树、桃树等果树。

  花海成为银杏湖风景区的一大特色亮点,见证杂草变成花海的冯宪朴如今在景区工作,成为一名保安。

  身边的美丽环境也在不断转化为美丽经济。村民张焕娣经常往返于官湖镇各村之间摆摊卖服装,自从授贤村有了银杏湖景区,村子里的面貌和设施跟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张焕娣在授贤村的生意也比在其他地方明显要好。“好风景吸引了这么多游客,我们的日子也跟着好起来了。”张焕娣笑呵呵地说道。

  授贤村在不断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让百姓真切享受到实惠。人间四月,春意盎然。当年由十余户村民私占的20亩汪塘如今已成为村里的环村水系,几名村民在旁边茅草廊道休闲娱乐,惬意而自在。村民冯宪周就住在这片湖边,他见证着湖边环境的变化。“以前这里的水很浑浊,现在从沂河引来的水又清又干净,村里又在湖里栽上荷花,风景秀丽。”

  村里在湖边完善了游步道、长廊等附属设施,打造孝心廊、孔子沐浴池等景点。村庄环境一天天变美,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旅游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村民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烈。

  在授贤村主干道,五彩斑斓的集装箱风情街,可玩可吃可住,让人流连忘返。一家名为“银杏湖酒家”的饭店,因为特色菜沂河鱼味道鲜美,生意兴隆,食客络绎不绝,老板冯李刚当年学厨毕业后,就是看中了家乡新开发的集装箱风情街,决定回乡创业。“授贤村变得那么美,当时真没想到。家乡发展旅游产业可带动餐饮、娱乐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据刘永亮介绍,下一步,授贤村还打算开发游乐场项目,占地约20亩,投资300万元。“我们经过调研,‘钱’景不错,鼓励村民以地、钱的方式入股,享受分红。”

  从人居环境提升到观光景点打造,授贤村统筹乡村振兴、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等各项工作,把授贤建成以观光、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特色田园乡村,谱写了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授贤样本”。

  弘扬“崇礼尚贤” 引领文化振兴

  2019年农历三月廿一,授贤古会在授贤村隆重举行。鞋帽、花草、银杏制品等摊位将1500米的主干道两侧摆得满满当当。借助银杏湖风景区的吸引力,很多游客从安徽、山东远道而来,让曾经一度消失的授贤古会又火了起来。

  古会,曾是农耕时代生产工具及产品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甚至衍生为当地的一种传统节日,用来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庆祝辛苦劳作的收获、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我国,很多地方曾经有会有集,却没能保护和发展下来,授贤村也一样。为何会消失?冯均涛的话糙理不糙。“人首先要吃饭,都为吃饱饭去奔波了,哪有闲情和时间搞这些?”

  如今,能吃饱饭的授贤村人想要重拾授贤古会。为啥?刘永亮说,授贤古会在当地人心中是一种美好的记忆,甚至是授贤村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一个村要有文化,曾经有的文化更不能丢,那才是文化振兴。“如今,来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我们想抢抓机遇,把授贤古会的名气打得越来越响。”

  翻开史料,授贤村确实有文化、有底蕴。授贤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因黄石公授书张良而得名,素有“水陆商埠、千年古镇”之称。

  根据文化底蕴,村里建设了渔村十八景,包括关公斩水兽、孔子沐浴池、古戏台等。“把游客吸引到村里去,实现景区、村子共同发展。”刘永亮表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仅让授贤村处处皆风景,环境更生态宜居,还留住了授贤村的文化之根和独特印记。授贤村通过将“崇礼尚贤”作为村庄精神,以孝道文化作为主文化基调,建设孝心廊,积极弘扬孝道精神,引领群众传承孝道美德,让孝道文化薪火相传。

  以历史积淀为序,通过环境改变,弘扬“崇礼尚贤”精神。如今的授贤村,一派和谐善治的景象。

  围着授贤村走上一圈,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平坦的村内道路、富有古韵风情的景点,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风光画卷。村民们思想纷纷转变,从扫干净、摆整齐做起,自觉维护整治成果。“以前因为地边纠纷邻里经常闹矛盾,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弘扬文化,不仅环境变好了,邻里关系也好了。”村民郭金永表示。

  为了在防疫期间做好景区的管理工作,授贤村许多党员、群众志愿者主动请缨。作为治理、转型成果受益者、共享者的同时,他们自愿成为美丽家园的守护者。“这几天,我一直忙着疏导景区游人,一天下来,尽管很辛苦,但觉得非常充实。”党员志愿者郭照荣说,自己一方面想为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另一方面也想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希望他们经常来玩。“因为乡村旅游搞好了,村民的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弘扬沂水古风、崇礼尚贤的民风,是授贤村文化振兴的主脉所在。刘永亮说,在以景怡人、以文育人的同时,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如今的授贤村,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生动局面,乡风、民风得到进一步改善。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xzsc/pizhou/2020-04-20/443499.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