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邳州 > 正文

走进“江苏最美乡村”邳州市高新区四王村的红火生活

卖糖球 住洋房
  优美的村落环境。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摄
 

  ◎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

  走进邳州市高新区四王村,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古风古韵的牌坊、民俗馆、村史馆一一映入眼帘。健身广场上,村民三三两两,或漫步,或锻炼,或闲聊家常,好不惬意。

  而最近,村民们在一起讨论的最多的事,就是即将搬进的新房。“没想到那么大年纪了,还能搬进二层洋房里,你看这房子多宽敞明亮,周边环境也好,真希望能赶快入住!”村民姬富申高兴地告诉记者。

  四王村是远近闻名的“糖球村”,享有“一把红伞走天下”的美誉。姬富申所说的新房是四王新型农村社区,村民们亲切地称其为“红伞社区”,寓意生活红红火火。随着农房改善的不断推进,300余户村民本月中旬就将入住新房。一幅宜居、宜业、文明、富强的乡村画卷正在四王村缓缓铺开。

  建新居 人居环境大改善

  房屋设计彰显楚韵汉风,体现了徐州和邳州的文化内涵。走进四王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工地,一排排楼房已颇具规模,收尾工作正如火如荼、有序推进。

  “四王新型农村社区从实施前期就开展民意调查,按照村民意愿设计户型方案,把农房改善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据四王村党总支书记王海松介绍,该项目占地80.35亩,可改善344户村民居住条件。

  在81岁高龄搬出破旧瓦房住进二层洋房里,姬富申坦言,这在以前真不敢想。姬是四王村的大姓,姬富申在村里因为冰糖葫芦制作的时间长、手艺好而颇受大家尊敬。“就是靠制作糖球的手艺,我养大了4个孩子,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姬富申颇为自豪地说。

  2016年老伴去世让姬富申遭受沉重打击。本来4个孩子都在外工作打拼,不常回家,老伴去世后,让姬富申更加感到寂寞。“现在好了,政府给我们以旧换新,房子宽敞明亮,孩子们都愿意轮流回来陪我住,真幸福。”

  一座座崭新的民房拔地而起汇聚的是民气和民心。建设中,四王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合理规划“1公里服务圈”,涵盖养老院、幼儿园、村民活动中心、卫生室、金融服务网点及商业区,还配套建设1万平方米的游园广场、一座标准篮球场、一条健身步道供村民们休闲健身。

  “村庄楼房一排排,别墅小楼一幢幢。楼前屋后绿化美,看了叫人心舒畅。大道小路都硬化,两边路灯像站岗。村庄夜晚灯光闪烁,不是天堂胜似天堂。”这首如今在四王村广为传唱的顺口溜代表着当地人对农房改善、公共空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惠民工程的满意和认可。正应了那句话——民谣所唱即是民心所向。

  稳就业 农民致富有出路

  安居还需乐业,农房改善不仅要为农民建造好房子,也要为其增收致富谋到好路子。在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等方面,四王村做好谋划,真正让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作为远近闻名的“糖球村”,冰糖葫芦是这里的绝对主角,从冰糖葫芦博物馆到山楂交易市场,从村前广场上叫卖冰糖葫芦的青铜雕像到墙壁上的宣传画,冰糖葫芦文化符号俯拾皆是。在山楂交易市场,拉货和进货的大型车辆络绎不绝。村民王中发在山楂交易市场有固定的摊位,他每天都有两辆货车、近20吨的山楂到货,再批发给做冰糖葫芦生意的散户。“每年能赚20多万元,四王村有1000多人在外地卖冰糖葫芦,自己主要负责给他们备足原料。”王中发说。

  在市场作用的调节下,当地冰糖葫芦的相关配套产业随之跟进,有人专门做起了竹签制作与批发生意,有人投资建起糯米纸加工厂,还有人开起包装印刷企业甚至礼盒工艺品企业等。四王村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冰糖葫芦产业链条。凭借冰糖葫芦产业,全村年收入达到7000万元,人均收入两万多元,走在高新区各村(居)前列。

  “现在村里90%的农户在从事和冰糖葫芦相关的产业,每年有1400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制售冰糖葫芦。”据王海松介绍,像姬富申那样的老一代匠人的技艺还在,新一代又给这个传统产业增添了内涵:现在有了电商,生鲜山楂通过物流从全国各地发货,经纪人再发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冰糖葫芦制作者,省去了批发商环节。小小的四王村,不仅串起了冰糖葫芦,也串起了与之相关的完整产业链。

  除冰糖葫芦特色产业外,四王村还有山桃园700亩、葡萄园500亩、蔬菜园300亩等上下游高效产业,形成生态种植特色产业,带动村里及周边1500余人就业。此外,新建成的四王新型农村社区距离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仅2.8公里,园内企业216家,涵盖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目前,四王村已有60余人在园区就业,120个就业岗位正在招聘,每人每年约增收4.5万余元。

  “卖糖球,住洋房——慢慢熬”,这句歇后语,既道出冰糖葫芦的工艺制作过程,也是四王村人“熬”制幸福生活的经验之谈。放在如今即将入住新房的时间节点,真是十分应景。

  树新风 精神文明永传扬

  从村庄分散居住到小区集中居住,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自然也要随之改变,做好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至关重要。四王村提前谋划,在住得好的同时,在提升村民精神文明上早下功夫。

  “如何搭上互联网,把冰糖葫芦产业再做大做强?各位协商员有什么好点子、好办法?”一场议事会议,日前在四王村文化广场的议事廊顺利开展。依托糖葫芦产业,四王村百姓腰包越来越鼓,而与之对应的,四王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好,村庄内很多百姓的家门口都挂着“文明户”“党员示范家庭”等标识标牌,和谐文明的乡风和优美整洁的村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四王村一年举办6次道德文化讲述的活动,内容全是村民自己编排的,内容包括宪法法律的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等,从而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文明素质,现在老百姓都知道崇真向善。”王海松如是说。

  漫步四王村,房屋建筑统一规划、统一风格,村规民约以农民画的形式在墙上体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村民张光玲说:“每天早上、晚上吃过饭出来散步,看到墙上的文明标语,时刻在提醒我们要做文明村民。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哪家有事,大家都去帮忙。垃圾也不随手乱扔了,大人小孩都一步一步往文明方向努力。”村民于俊启觉得环境到处都整理得干干净净,看着心里很舒坦,体现出文明的气息,在四王村生活感到很幸福。

  除此之外,该村特别注重文化传承,建设明清民间仿古建筑——四王民俗馆,布展面积1200平方米,实物展品涵盖婚礼、生礼、寿礼、手艺、曲艺、民居、生产、生活等八个领域,展示当地生活习俗变迁,以及生产商贸、民间技艺等民俗事象。筹划举办冰糖葫芦节,邀请市民来村免费品尝冰糖葫芦,观看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民俗表演。

  “四王村将坚持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全力提升村整体实力,将山楂产业继续做强做大,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同时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王海松表示。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如今正成为四王村人的生活写照。近年来,四王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乡村、江苏省最美乡村……一个个响亮的荣誉和头衔,不断唱响四王乡村振兴的号角。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xzsc/pizhou/2020-07-07/444659.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