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徐报融媒记者 张德鹤 颜子舒 通讯员 王忠源 郭家良 军号就是命令,就是枕戈待旦,展现的是军人牢记使命、不畏牺牲、甘于奉献的精气神。 在邳州市议堂镇议堂村红色议事堂的革命文物中,有一把铜合金制作的军号。这把军号的主人是当地抗日烈士娄培胜,他用这把军号吹响战斗的号角、胜利的号角。近日,记者来到议堂镇议堂村红色议事堂,一睹这把军号的真容。 红色议事堂里的这把军号长约33厘米、宽约10厘米,身上随处可见发黑的锈迹。军号的主人娄培胜是议堂镇薛圩村人,早年积极进行抗日宣传,从事抗日活动。1937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组织联络工作。娄培胜的儿子娄德平讲述道:“刚开始在新集子、岠山、八岔路这些地方做地下工作,那时候缺人少枪,可没有人、没有枪怎么革命?父亲就把二亩地卖了,自己置办一把小手枪留作防卫,继续发展党员、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娄培胜拉起了一支20多人的抗日武装队伍,阻击日寇、抗击伪匪、守卫村民。后来,随着队伍不断壮大,这支抗日武装被纳入八路军某部队,娄培胜任连长。1939年,日军开展大扫荡,娄培胜所属部队被围困在徐州西一处村落,多次突围均未成功,伤亡惨重。 随着时间推移,娄培胜所属部队面临弹尽粮绝的局面,眼看部队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作为先锋连连长的娄培胜主动请缨,带着由100人组成的敢死队,发起最后的冲锋,立誓为大部队突围撕开一道口子。其余的同志则分成多个小队佯装从各方向突围,为敢死队作掩护。娄培胜和战友们利用地形迂回前进,先行击毙一名日军指挥官,抢过日军手中的军号,吹响了我军“冲锋的号角”。大部队也闻号而动,快速靠拢,一鼓作气,成功脱困。“在那场战斗中,一枚炮弹落到父亲身边,导致他全身三处重伤,被部队带回后方医院抢救。”娄德平说。 这把从日军手中抢夺来的军号,在娄培胜伤愈复出之后,陪伴他参加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 1942年,娄培胜响应党中央召唤,前往延安学习。1943年8月,学成归来的他担任土山区区委书记、区长。后来,解放战争爆发。1946年,时任邳睢县武工队队长的娄培胜带领31名同志开展邳睢县地下秘密联络工作时,被国民党发现包围,壮烈牺牲。 如今,红色议事堂成为全村党史教育基地,军号的接力棒也传到了新时代议堂村党员干部手中,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弘扬革命先辈的精神,续写好新时期的军号故事。“通过一件件革命文物,能感受到老一辈奋斗的历程很不容易,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村后备干部焦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