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徐州日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子夏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走进铜山区郑集镇小杜楼村村民柴兆建的鸭棚,别是一番热闹景象:看到主人前来喂食,一群群雪白的鸭子伸长了脖子,“嘎嘎”地叫个不停,饲料倒进食槽,鸭子们纷纷围了上来…… 加完料,柴兆建走出鸭棚,拍拍身上的灰尘,面带微笑,带领记者参观头天晚上捡拾的鸭蛋。 “看看,这半车鸭蛋,头天晚上捡拾的,总共20筐,差不多4800个种鸭蛋,三天装满一车,送到沛县收购点。”柴兆建自豪地介绍。 在鸭棚前面,有一个简易棚,下面并排停放着3辆小车:一辆小轿车是用来走亲戚、外出时使用的;一辆面包车,用来拉点饲料,运货的;还有一辆卡车,专门运送鸭蛋,这是柴兆建家的“致富车”,正常三天一趟,把鸭蛋送到沛县收购点。现在棚里总共养了6800只鸭子,一天产蛋4800个,每枚蛋的收购价1.4元,一车60筐鸭蛋价值2万多元。 “2个棚,轮流养,正常收益40万元—50万元之间,衣食无忧,日子小康。”柴兆建谈起这几年的收益,笑容溢满双颊。 养鸭,让柴兆建尝到了生活的甜头,过上了小康生活。幸福的日子,正如这一车鸭蛋,越垒越高,越来越好。 看看今天,想想过去,谈起艰辛的创业路,柴兆建打开了话匣子—— 1993年,柴兆建开大车跑运输,一个月有750元的收入,在那个年代也算不错了。收入稳定,生活有规律,还算舒适。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南京送货,接触到一个养殖户,通过交流,了解到人家是搞肉鸭养殖的,一年能收入5万元。这让柴兆建眼前一亮,他决定自己也搞肉鸭养殖,试试运气。 说干就干。柴兆建说服了父母,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还是不够,父母又给添点,资金总算有着落了。选址、搭棚、进鸭苗,带着满腔热情,650只鸭苗搭起了希望之塔。 因为有希望,生活才有奔头。自己买原料,豆皮、麸皮、豆饼,自己“勾兑”,从早到晚,虽然很辛苦,但想到事业刚起步,舍不得请人,只有咬牙坚持干。经过40多天的奋斗,鸭子终于可以出栏了。 销售成为困扰柴兆建的最大难题。本地不好销售,卖不出去,再喂养,鸭子长肉慢,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就会一直亏。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柴兆建突然想起南京的板鸭有名,应该需求量大。不如到南京试试运气,联系车辆,把650只鸭子装上货车,连夜运到南京。下车一问价,傻眼了,正值肉鸭上市高峰期,价格暴跌,一斤才1.7元,一只鸭子7斤左右,卖一只净亏9元钱,650只鸭亏了近6000元。 “总不能拉回来吧。”咬咬牙,卖! 回来后,柴兆建心有不甘,再加上父母的埋怨,让他更加沮丧。 人家能赚到,为啥自己亏,痛定思痛,应该还是销售环节出现问题。柴兆建不顾父母的劝阻,坚持再养一圈,结果第二茬肉鸭卖完,又亏了5000多元。两茬下来,亏了1万多元,在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个小数。 柴兆建心灰意冷,不干了,把鸭棚拆掉,还是去干自己的老本行,开大车搞运输。 一晃10年过去了。 时间来到了2003年,一个朋友介绍,现在养合同鸭,与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公司免费提供鸭苗、饲料,鸭子出栏公司回收,效益特别好。于是,柴兆建又开始养鸭。因为是合同鸭,每只鸭子最少能保证3元的利润,当年净收入1.5万元。从第二年起,柴兆建扩大规模,每年可收入6万元。 2009年,柴兆建开始“南特”种鸭养殖,主要销售种鸭蛋,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同样给提供鸭苗、饲料,并保底价收购鸭蛋1.4元一个。公司还给提供技术支持,出现问题,一个电话,无论多晚,技术员保证当天到达养殖基地。 投资30万元,建成2个标准养鸭大棚,棚高2.7米,一个棚占地6亩,2个棚12亩,与本村的几户农民进行土地置换,把地都置换到一块地,集中连片,基本不用土地租金。 在养殖场地头,柴兆建算起了经济账:聘用2个拾蛋工,一人一个月1500元,2个人就是3000元,除掉所有成本,一年差不多收益都在40万元—50万元之间。 “前年,种鸭蛋卖到4.5元一个,两个棚,一年净挣130多万元,这是养鸭这么多年绝无仅有的。”谈到这些,柴兆建脸上乐开了花。 一人富不算富。柴兆建主动邀请村里人一块养,热心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村里的郝长明、郝振喜等养殖户在其带动下,逐渐开始规模养殖。目前,全村80%的村民相继从事种鸭养殖,大家抱团发展,都挣到钱了。 “在我们村,80%的农户,都在从事种鸭养殖。大家收入都还不错,不夸张地说,在我们村能拿出50万元的不在少数。”柴兆建自豪地说。 “现在生活好了,大伙正思考未来怎么发展。”谈到未来打算,柴兆建说,前不久,铜山区教育局开展“双提升培训”活动,根据群众需要点单培训,他第一个报了名。 “虽然都50岁了,我还要不断提升自己,抽出时间参加学习。老师是张集职中的专业老师。参加培训既能学习更多的养殖技能,又能提升学历。通过2年半的学习,就能拿到中专毕业证书。”对未来,柴兆建信心满满,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