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潘塘教育幼儿园,浓浓的民俗气息便扑面而来:走廊里挂满了老师和小朋友制作的吊饰,春季的迎春、夏季的荷花、秋季的枫叶、冬季的寒梅在这里争奇斗艳;墙壁上更是琳琅满目,原汁原味的核桃、板栗、花生,玉米,在这里都成了装饰品,既美化了环境,又让孩子们感知到季节变换,了解了家乡的特产,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单纯机械模仿城市幼儿园,不做“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不脱离农村的山水土地,因地制宜的乡村幼儿园,让人眼前一亮。◎文/本报记者 周婕 图/本报记者 仲冬竹 ●因地制宜 打造乡土特色 潘塘教育幼儿园是云龙区最偏远的一所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相比,这个乡村幼儿园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各种玩具几乎都是就地取材,毛线编织成的各种小动物、大小长短不同的小木棍、各种庄稼的种子……孩子们用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圆切木就能叠高、拼图,用一盆泥巴就能捏出不同的家畜。 “乡村幼儿园就得有当地‘泥土’的味道。”孙晋玲园长笑着说道,将自然乡土、国学经典、亲情友情融为一体的教育是潘塘教育幼儿园的特点。孩子们的课程、体验都丰富多彩:春季学期的课程有农耕系列、花叶果系列、泥巴系列、野菜系列等;秋季学期的课程包括蛋壳系列、种子系列、毛线系列、玉米系列等。 除了通过环境创设营造乡土文化氛围,让孩子感受乡土的魅力,潘塘教育幼儿园还开发了很多活动,定期带领幼儿游览周边的花木大世界、水库,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布置了“潘塘大集市”栏目,由孩子们自由交易。在不知不觉中也激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了家乡淳朴的民风民俗,萌生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农村,扎根在农村,在农村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作为农村教育者,我们有条件也有义务传承下去。” 幼儿园通过挖掘、利用周边的民间手工艺资源,研发出民间工艺园本课程,并依据孩子年龄特点,制定剪纸、泥塑、民乐三大核心主题,每个主题下面还下设其他具体的教学设计。幼儿园内每个班级均设置了角色游戏区,“娃娃家”“羊羊医院”“豆丁剧场”……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发展自主性和创造性。 幼儿园还充分考虑到孩子爱玩的天性,在户外活动场地上特别设计了一个“福”字迷宫;走廊里布置了孩子们创作的“快乐游戏”图,挂满了可摆弄的草帽画、拓印画。早操和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游戏:推铁环、打陀螺、小推车、呼啦圈、跷跷板……个个玩得不亦乐乎,整个幼儿园就像一座“民俗游戏坊”。“孩子们喜欢家门口的幼儿园,很多家长也就不想把孩子送去城里上幼儿园了。”孙晋玲园长说。 上午11点,潘塘幼儿园大一班的教室里,刘瑶老师和几个孩子坐在小板凳上,身后的墙壁上醒目地绘着“图书角”三个字。孩子们翻看着花花绿绿的图书,发现有趣的图案便指给身旁的老师看。“刚开园的时候,只有70多个孩子,一年下来,就增加到了300人。这就是吸引力。”刘瑶老师认为潘塘幼儿园的魅力是让家长信任,感觉到孩子在这里快乐、有收获。 刘瑶老师是徐州幼专学前教育的毕业生,两年前毕业时,刚好潘塘幼儿园在招老师,她便加入其中。现在,她已经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老师之一,每天幼儿园的大门一打开,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冲进来。 “这两年最大的感觉就是自己跟孩子在一起成长。”刘瑶老师说,原来自己会睡懒觉,但现在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了孩子们能学到最新的知识,每天她都会早起读书,对教书育人也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目前,潘塘幼儿园共有教职工34人,其中专职教师18人,均是学前教育“科班出身”,各有所长,因为她们大都是本地人,工作稳定性好,熟悉孩子,对工作有种“虔诚感”。幼儿园根据她们的学习及所长安排工作,激发她们工作的热情和能量,同时满足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幼儿园经常组织教师到市区一些大的幼儿园进行参观培训。同时还经常举办“幼儿教师素质展示活动”,邀请市区办园经验丰富的园长及幼儿家长代表参与评审,并给予专业指导。 “乡村是儿童教育的天堂。但愿一所好的幼儿园能让小手拉着大手回来,让乡村文明得以延续复苏。”这是园长孙晋玲和她的伙伴们最大的心愿。 ●弘扬民俗 将民俗文化引入课程 ●扎根乡村 让农村娃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