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系列报道之四 ◎徐州日报记者 甘晓妹 见习记者 周婕 时钟的指针指向晚间8点半,教学楼里灯火通明,学生们正在埋头攻克着一道道难题。辅导老师驻足在学生中间,时而给学生集体答疑解惑,时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教室外的走廊和操场在深蓝色天幕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安静……侯中建校六十年来,除却节假日,每天的晨读和晚自习都是“雷打不动”的。“看晨读和晚自习”也是老师们每天的“规定动作”。早上六点到校、晚上十点半下班是老师们的工作常态。在课余间隙,总会有学生在办公室找老师请教问题,而侯集中学老师的敬业精神无论是在业内还是群众中都是有口皆碑的。 师德高者,方能传道授业;师风亮者,方能春风化雨;师品尚者,方能爱生如子。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颗爱生如子的心,足以让教师的人生写满精彩。 有人说幸福是沙漠里一眼清澈甘甜的泉水,有人说幸福是黑暗中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有人说幸福是夏日里一阵沁人心脾的微风。侯中人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 奉献——粉笔无言写春秋 在侯中校园的西北角,有几排与教学楼风格截然不同的居民楼,这些居民楼是学校老师们的“宿舍”。作为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侯中的老师从踏进校门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与学生同吃同住,更要与学生的作息时间“同步走”。从早上6点晨读,到晚上10点熄灯,长达16个小时的时间,值班老师要一起“陪读”。“哪里有学生哪里就要有教师的身影。”这是侯中对老师的最基本要求。 侯中的学生勤奋吃苦是出了名的,但是在这背后,老师的付出则更为艰辛。 今年36岁的李培颖是侯集中学高三年级的数学老师。作为一名教学骨干,他常年奋战在高考和各种学科竞赛的前沿。现在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学讲计划”,作为课改的“排头兵”,李培颖更是责无旁贷地挑起了教学和科研的重担。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总要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反复讨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下课之后,他在办公室反复研磨考试大纲;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在精心编撰第二天的教案学案,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 “学讲计划的落实,功夫全在课外。高三又是冲刺的时候,我不能放松。”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夜里11点就寝,李培颖一天只睡6个多小时,他把全部的身心都铺在了教学和学生身上。 “微信是这两天才学会的。”在爱人侯颖看来,李培颖很“落伍”,甚至连老年人都会玩的微信也是前几天在她的“威逼利诱”下才学会的。“不是不想学,是真没时间。”李培颖很忙,忙得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忙得没有闲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为学生无条件的付出也早已成为他的“职业习惯”。 “数学教学是一片海,在这里赶海,定能收获几朵浪花,几串彩贝,几行足印。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李培颖工作手册扉页上的一句话,也是他始终努力的方向。 爱生——春风化雨润心田 作教师难,作为一名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更难。孩子们上高中以前都是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而进入侯中后则需要住校,需要独立生活和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热情和关爱。 对于这一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梁根明老师深有体会。从教十几年来,他基本上每天6点左右进教室,晚上10点左右回家,全程陪同学生,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尤其是带高三年级的那几年,他更是加班加点地为学生们辅导,希望他们能取得好成绩。 在梁根明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生活中,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爱,真正把侯中当成他们的家。课间,他经常与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还与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运动会上,他给学生们助威加油、拍照……凭借着爱生如子的一腔真诚,梁根明和学生成了好朋友,学生有心事愿意跟他说,有困惑愿意同他探讨。 “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会温暖自己。”在自己钟爱的教师生涯中,梁根明不仅收获了学生们的信任,更收获了为师者的幸福。 在侯集中学,有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是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子。 对于年幼的他们来讲,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是人生不能承受之痛。每一天都在数着回家的日子,一点小小的打击都足以把他们击垮,幼小的心灵,敏感而脆弱。作为这群孩子的老师,程丽丽更多的时候像是他们的妈妈。 学生因为想家躲在某个角落哭泣时,她总能第一时间找到他们并给予最贴心的拥抱;学生生病住院,她守护病床前悉心照顾;学生家庭困难影响学业,她发动师生捐款解除其后顾之忧;学生学习懈怠放纵时,她耐力教育,严格督促;学生表现优异时,她及时送上祝福……她秉承着一个理念:让侯集中学成为新疆学子的第二个家! 在新疆部任教的这几年,程丽丽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末,但新疆部学生的周末却是充实有序的;这几年她没有陪家人度过一个春节,但新疆部学生的春节却异常祥和温馨。教室、宿舍、餐厅……处处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 暑假,在送学生返疆的路上,当听到学生说:“程老师,我都不想回家了,一个暑假都见不到你们了!” 这个不辞辛苦终日为学生奔忙的老师禁不住泪流满面,因为她所有的坚守在这一刻体现了它的价值。 一两颗明星成就不了夜空的璀璨。在侯集中学,像李培颖、梁根明、程丽丽这样的老师星繁若云。他们爱生如子,俯下身子,贴近、理解、尊重、赏识、帮助学生,让一大批中等生的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学府。“不忘初心全心育人,深耕细作桃李芬芳。”侯中的老师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与奉献”的深刻含义。 团结——滴水入海方为波 曾经有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这段简短的对话揭示出一个深刻地道理:个人离不开集团,只有团结互助的集体才会有无穷的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必须发挥团体作战的优势才能有所收获。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侯中的教师团队是一支团结奋进、擅打硬仗的队伍。 在侯集中学,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多位教师围坐在教室里,他们中有的在伏案疾书,有的凝神思考,有的热烈交流……不知情的人会以为这是老师们在搞集中培训,然而事实上这是老师们在集体备课。各备课组围绕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集中集体的智慧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奉上高效的课堂。像这样的集体备课是每个老师每个星期的“必修课”。 在侯中,教师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除却按学科分类组成的备课组,还有以班级和科研项目分组组成的班级组和科研组,老中青三代教师经常聚在一起,针对学生培养、班级建设以及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讨合作。这样一个“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互补、共同提高”的合作平台,不仅让青年教师得到了较快成长,中老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更新和促进。 良好的干事创业的合作氛围不仅造就了一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也让老师们之间建立起了真挚深厚的情谊。有老师这样评价说:“我们侯中的教师团队不仅是一个讲奉献、讲合作的团体,更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平日里老师们基本都生活在校内,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大家在一起共事,既讲原则也讲情分,既是团结作战的战友,又像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了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侯中的老师们齐心协力,甘守着心中的这方净土辛苦耕耘,这过程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的快乐,也有磨砺的艰辛,但他们始终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磨砺——深耕杏坛铸师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中学生模仿性、塑造性强,这就使得老师处于活生生的榜样地位。老师不单是言行举止,还有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都必须率先垂范,让每个学生都能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进而使学生传递这份爱心。 老师们的大爱虽然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自觉,但也离不开学校班子的倡导之功。以校长支乾锋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办一所让家长信服的学校,教师具有精湛的传授学业、解疑答难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即使教学水平再高,家长也绝不会点头同意。”因此,近年来,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的头号工程,在全校开展了“树师表、正师风、提师能、铸师魂”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师德建设做了积极探索。如今在侯中,“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争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模范”的风气已蔚然成风。 “只有不断培育教师的师德,才能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担负起培养未来人才的职责。”支校长经常对青年教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那颗种子还没有动静就着急,要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它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是啊,为人师表的铿锵前行之路,是担当,是传承,是引领,是奉献,是践行“教育让生命更美好”的庄严承诺,亦是收获满满的幸福之旅!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的侯集中学无疑是“耐读”的。她的历史、她的文化、她的故事,乃至她的片瓦、她的寸土,都已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与精神经络中的营养元。六十年来,改变的是紧随时代步伐的育人方式,不变的是奉献精品的教育初心。如果说六十年前的侯集中学是一片新绿,而今天的她早已一树参天。站在六十年这一新的起点上,侯中人将凭借着内生的信仰和力量,继续前行,永不止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