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从“零”开始,让教育由归位走向均衡

 

从“零”开始,让教育由归位走向均衡 
——徐州市区高中“零借读”一年记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甘晓妹

通讯员 高青

去年5月18日,每年一次的全市中小学招生工作会议结束后,一条关于徐州市市区所有普通高中杜绝“借读”现象、任何学校不得招收“借读生”的消息瞬间引爆了朋友圈、微信群。有人惊讶,有人忧虑,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不以为然……

一年过去了,这项政策是否真的落地了,又给市区高中学校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2018年7月,随着期末考试和一个学年的结束,这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数据】

描绘“零借读”的一年

2018年初,市教研室质量监测中心对2017级高一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级(即2019届)同期,市区高中有借读生约606人,另有555人在学籍库未查到,与这一庞大数字相比,2017级真正实现了“零借读”。严肃招生政策、严格学籍管理之后,2017级市区高中学生的成绩如何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徐州市教研室数据监测中心的李志坚主任。他提供了这样两组监测数据:

数据一:2017级市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因取消“借读“,在读生生源质量提高的几所学校(开发区高中、矿大附中、三十七中、王杰中学、三十六中等),其培养增值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指标达成度)都位列前10。

数据二:市区学校总分标准差从2016级的62.1分减低到49.3分,数据离散度大大降低,即学生成绩差异值减小,教学生态向好。

不难看出,“零借读”政策的落实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市区高中教育教学的面貌:一些相对薄弱学校,留住了优质生源,提升了办学质量,学校、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显著提高了市区高中整体教学质量,2017级市区学生高一期末三科均分高出大市均分22.8分,与上一级同比提高10.6分。

【声音】

感受“零借读”的力量

“‘零借读’让我们留住了自己的学生,让学籍、管理、教学都‘各归各位’,大家当然就有干劲了。希望这个做法能够坚持下去!”王杰中学的吴瑾老师说。

侯集中学的吴启龙校长对未来的高考充满信心,他表示: “每个人都是通过努力来到这里的,大家学业水平接近,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相当,良性竞争就容易形成。”因为“零借读”,侯集中学过去能收取的所谓“借读费”没有了,学校的资金运转也受到一定影响,但在吴校长看来,一所有远见的学校应该凭借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办学质量去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这才是真正的实力和吸引力。

说起“零借读”,五中孟彦校长感概颇多,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取消‘借读’带来的)高一年级学生整体的优秀表现,我们的‘创四星’就不可能这样顺利、圆满。”他最大的感触是,学生群体素质整齐,有集体荣誉感,能把学校的发展与自我的成长融为一体。

当“零借读”从被质疑到被接受,很多家长不仅重拾了对教育的信心,更开始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在任何学校都是一样的;如果学习能力不足,在与自己成绩水平相当的学校,更能学有所成。”曾经费尽心思寻找借读学校的张女士说。她的孩子2017年中考失利,借读未成,但一年来在三十五中发展得很好,成绩优秀,还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自信,乐观。

“零借读”让每个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为什么要借读?感觉像个小偷似的。我现在就挺好的。”已在徐州二中学习一年的小阚同学很满意自己的现状。在他看来,最安全和自信的位置,是属于自己位置,最有价值的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

“零借读”让教育人增加了信心和勇气。徐高中王磊主任说,没想到这项政策落实得如此干净利落,这也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心中有不灭的教育信念,有对教育的担当追求,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改革】

展望“零借读”的未来

“零借读”带来的正能量正在一点点成为徐州教育前行的动力,但教育行政还必须有更加客观、系统、深刻的思考。“借读”可以禁止,但绝不意味着追求教育优质均衡的努力可以停止;家长可以引导,但绝不意味着孩子此刻的位置就是他人生的位置。为此,市教育局党委提出了“帮每个孩子谋个前程”的工作理念。很朴素的一句话,却在努力寻求教育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那个合适的“点”。教育需要情怀理想和长远目光,更需要立足现实,解决当下问题。无论是出于传统影响还是现实压力,我们的家长都在尽全力为孩子“谋”前程,教育行政也必须在这一点上与每个家庭达成共识,才能赢得理解与尊重,才能有效引导家庭和社会走向更美好教育未来。

取消借读,是教育行政对想问题、办事情的立场的正确选择。“零借读”是把学校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归教育管理的本来秩序;是把徐州教育放在更长远的规划和展望中,努力追求教育的公平与生态的改善;是选定立场,把更多的学生和普通家庭的利益放在首位,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取消借读,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理念的认同和践行。不择校,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是让学校之间的不同不是“好”与“差”的不同,而是办学特色和风格的不同,是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更加多元、适合的教育。

取消借读,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勇气。“零借读”,可能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新的支点,却不是教育优质均衡的终点。不断深化改革,才是徐州教育突出重围的路径。

基于这样的思考,“零借读”之后,徐州市教育局启动了一系列项目和工程:书香校园建设、家校共育、“三师”培养、四星级高中创建、直属学校质量考核评价……如果说“零借读”的“0”是回归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本位和原点,这一项项工程就是“0”之前的“1”,集聚起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的力量,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与需求。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8-07-25/42714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