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禹明甫
“实践是大学生认识世界最好的方式”,刚刚参加黄淮学院第二届建筑文化节暨微建筑年会的学生李欣,谈起三年来在“微建筑工作室”实践锻炼的感受,感慨道:“做优秀的建筑人,助力祖国未来人居建设,我将永远在路上。”
扎根地方创应用型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功实现蜕变,是黄淮学院创新办学模式向应用型大学转变迈进的一个缩影。
锲而不舍——多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调整专业结构。学校以优化专业设置为导向,紧跟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建设了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并重点培育和建设了6个应用型特色专业集群,实现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的集群对接。
共建“行业学院”。近年来,校企共建了黄淮达内数字艺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6个“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制订;教材、教案双方共同选定或编写;实践环节由企业按照真实情境设计……就连考试考核也是校企结合考核,推动学校单主体办学向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的巨大转变。
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学校与凤凰教育、德国菲尼克斯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等11个产教融合平台。
据学校创新创业园主任薛凡介绍,已有北京中锐咨华等7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园区,每年提供近3000个实习实训岗位,承担国家及省部各类项目数十项,学生全程参与项目运作,有效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
和而不同——多维度促进课程改革、教师发展
课程建设。构建“KAQ”应用型课程体系:K(Knowledge)——以“知识迁移”为目标,重构理论课程体系;A(Abili-ty)——以“能力主线”为目标,重构实践课程体系;Q(Quality)——以“职业素质需求”为目标,重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延伸。《新闻采访学》由电视台记者带领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街头,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实战;动画设计制作类课程为媒体和企业制作动画作品……
教师培养。学校每年选派100名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实践锻炼。支持教师考取行业特许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并给予项目和经费的支持。
建工学院的赵辉老师,创建了“微建筑”工作室,组织学生边实践边学习,既完成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又培养了一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如今,赵辉成为远近闻名的“老总教授”,从他工作室走出来的学生供不应求。
为而不争——多渠道服务区域经济、地方发展
“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将学校的根脉和血液融入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黄淮学院一直在探索。”黄淮学院党委书记李国胜说。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河南省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等28个科技创新平台,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云计算服务中心”和“驻马店市行业企业专家网络数据库”,有力助推地方科技进步与创新。
搭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2018年2月,成立“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为抓手,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5月,签署“乡村振兴学院(现代农业智慧学习工场)”合作共建协议,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打造人才资源高地。2018年,学校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驻马店市政府共同打造国内第一个为企业家成长发展的服务平台——企业家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本土企业家队伍,已培训企业家700余人。
植入创新基因。黄淮学院历经孜孜探索,创新砥砺,先后被确定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研究试点院校、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和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转型发展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对黄淮学院的未来,校长谭贞信心满满:“黄淮学院近年的发展证明,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道路。未来将坚持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为中原出彩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