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实施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6年来,我市牢牢抓住机遇,撬动整体发展,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品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5月17日,全市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召开,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作出全面部署。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徐州转型振兴之路。 ■编者按 ◎徐州日报记者 魏宁 6年前的深秋,对于老工业基地徐州来说,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部署,决定实施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 号角声起,拉开了徐州转型振兴的大幕。 6年后的今天,徐州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5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2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 踏上征途,徐州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振兴之路。 产业越来越“轻”,生态由灰变绿,这6年,已成为徐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方式调结构效果最好、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 豪情满怀开启振兴之路 徐州是一座依煤而立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徐州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省委、省政府意识到徐州发展的困局,于2008年11月19日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加强政策扶持,扎实有效推进,确保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决策部署顺利实施。 当年11月21日,我市制定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目标任务分解方案,把省定目标分解为52项任务,具体到牵头单位及相关责任单位。 2009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率先实现千亿元目标;2010年5月和10月,商贸物流旅游业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分别超过千亿元;能源产业在经历了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萧条之后,呈现恢复性增长,在2011年7月超过千亿元。至此,“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提出的四大产业目标全部实现。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企业名片。作为徐州最闪亮的名片——徐工集团,在这6年里,与这座城市一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徐工集团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提出的要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企业之一。6年来,徐工集团迅速成长为一家千亿元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跃居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五强,更成为中国企业的行业标杆。 6年来,我市制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四大行动计划”, 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商贸、物流、煤盐化工、建筑等七大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超百亿元企业达12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4.9%和37.2%,较6年前均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2%、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丰”,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和占比均居全省第一。 6年交出亮丽“成绩单” 这6年,徐州抢抓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靠着全市干群的努力,蹚出了一条具有徐州发展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这6年,徐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累计荣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117项、居全省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1.14%提高到1.9%,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突出创新型企业培育,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打造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6年,徐州科学构建“1530”新型城镇体系,高水平打造淮海经济区“八大中心”,建成规划馆、艺术馆、音乐厅、奥体中心等一大批功能性项目,重点推进事关全局的“十大工程”,完成市区2461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实现了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一举三得。开展重点中心镇和管理示范镇创建工作,着力避免城镇化中的“过程性”浪费,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达59.5%。实施突破睢宁、丰县崛起、贾汪转型、铜山跨越发展战略,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这6年,徐州制定实施美丽徐州建设“五大行动计划”,主要生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居全省第一,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3%、居全省前列,主城区开放式园林绿地达229个,300亩以上大型园林超过30个,功能区三类以上水体占比达76.6%,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徐州靓丽名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在全省率先关闭“五小企业”,“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下降18.5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2.69%和21.85%,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 回首徐州转型振兴6年路,不难发现,创新、改革成为主要“关键词”。 这6年,我市建立健全县区科学发展考核、乡镇分类发展考核、机关绩效考核体系,持续开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创新奖评选活动,各地各部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彻底激发,并汇聚成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强大动力源。 群众共享振兴成果 初夏时节,在新沂市阿湖镇练马村村民尤凤江承包的大棚里,已挂果的西红柿长势喜人。望着眼前的西红柿,盘算着今年的收成,村民尤凤江脸上是一脸的喜悦。 尤凤江是新沂市阿湖镇练马村的农民,他从未想过,仅仅一年时间,戴在他头上多年的“穷帽子”被摘掉了。 练马村是阿湖镇西部一个只有2000多人口的小村,全村耕地面积仅有3100亩。由于人多地少,土壤贫瘠,加上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村民增收乏力。迫于贫困,很多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2013年,全村527户村民中贫苦户达83户,村集体经济更是一穷二白。 2012年,按照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市启动实施了脱贫奔小康工程,开展了低收入农户帮扶对象,注重精准扶贫。如今,练马村通过合理配置,每年每棚收入两万元左右。2014年村集体收入23万元。 按照脱贫奔小康工程提出的目标,我市计划用4年时间,使全市89.39万低收入人口收入达到4000元标准,359个经济薄弱村基本实现新“八有”目标。 实施扶贫开发是让群众共享转型振兴成果的一个缩影。6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基本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去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080元和12811元,是2008年的1.8倍和2.1倍,城乡收入比由2.12缩小到1.88,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7%左右。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民生热点难点,每年办好一批好事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