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徐州20.5万高技能人才逐梦“大国工匠”

 

  ◎徐州日报记者 范海杰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我市社会各界的热议。站在“十三五”开局起点,作为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徐州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一支具有“匠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展开了多方采访。

  “能工巧匠”不可或缺

  古今中外,能工巧匠们以指尖的灵敏感触和对工艺精益求精的追逐,成就了口口相传的品牌,创造了日益增长的财富,推动了经济质量的提升。那么,当今哪些人能称得上是“工匠”呢?记者发现,有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不逞多让。

  据了解,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堪称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是企业的宝贵资源,也是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记者从市委组织部和市人社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每年投入500万元,从激励、培训、引进和平台建设几个方面予以支持,通过实施“新技师倍增计划”和“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并进一步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促使全市技能人才队伍的等级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已经达到20.5万人。这些高技能人才,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建好人才的“孵化器”

  只有建设好人才“摇篮”,才能“孕育”出合格的高层次高质量技能人才。

  近年来,我市建立了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9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4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个,基本形成了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江苏工贸技师学院与徐州矿务集团权台煤矿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开办了“技师直通班”,形成了培养技师的新模式,并作为开篇编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经验》一书,在全国推广。

  这是我市创新培养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企业是人才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市一方面引导企业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强企战略和企业发展规划,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依靠技能人才、发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的大环境;一方面强化技能学校基础建设,建成技师学院5所,首批创建了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创建省级技工院校示范专业4个,精品课程20门。同时,搭建校企“直通道”,深入开展技工院校 “一体化”教学改革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创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快速通道。

  让“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有了好的基础,还要建好上层建筑,通过高效的考评激励机制,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通过重抓竞赛选拔、建立评价制度、培育技能榜样等一系列方式,在全市创造了高技能人才涌现条件,畅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发挥了高技能人才模范作用。

  3月3日,2016年度徐州市职业技能大赛开幕,300多名来自全市各企业、学校的决赛选手各显身手,一决高下。据了解,为了与世界技能大赛和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对接,我市每两年举办一届徐州市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各行业、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逐步健全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2004年以来,全市共举办40多次市级和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近百人在国家、省竞赛上获奖,选拔高技能人才1000多人。

  我市还依托徐工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将其发展成为高技能人才企业评价的试点单位,对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复杂和操作性强的职业(工种),规定技师考评可采取企业内业绩评定的方式,实行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初步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并适应不同技能人才群体特点的多元评价机制。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通过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各类技能人才选拔工作,我市涌现出一大批“大国工匠”——目前已评出全国技术能手14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9个,省、市企业首席技师57名,省、市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40名,省、市技术能手56名。全市20.5万高技能人才成长为“大国工匠”的路途也愈发宽广。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6-03-15/35310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