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魏宁
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创新已经成为突破瓶颈最为重要的发展路径。2014年,作为全国创新高地,中关村与徐州签订合作协议,正式“牵手”,共谋发展。在2015徐州(北京)中关村合作发展恳谈会上,18个重点招商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125.7亿元。
4月8日,我市将在北京召开徐州(北京)产业合作发展恳谈会。
“牵手”中关村,借力央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交汇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徐州,迎来了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
瞄准高新技术产业
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本次活动计划邀请客商55人。目前,15家单位共上报拟参会客商64人。此次招商重点瞄准了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能源、物联网、跨境电商、园区建设等领域契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参会客商呈现“三多”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客商较多,共40人,占比63%,且80%以上参会人员为具有投资决策权的副总经理级别以上客商。二是高层次重量级客商较多,其中,央企客商15人,知名外企客商5人,行业龙头企业客商12人,此类客商共计32人,占客商总数的一半;三是有洽谈意向的客商较多,参会客商的80%均有明确的洽谈意向,洽谈领域涉及环保、新能源、物联网、文化传媒、跨境电商、园区建设、孵化器打造等多个领域。
当前,我市正处在推动转型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徐州致力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超千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工业产业有6个、服务业有5个,发展潜力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9个,为上下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支持。
在工业产业方面,装备制造、能源、食品、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具备较大的规模优势和较强的配套优势,特别是在装备制造和能源产业上,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徐州已形成从零配件制造到整机装配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以及从多晶硅到光伏发电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徐工集团整体实力跻身全球同行业第5位,中能硅业多晶硅产量世界领先,维维集团是中国境内食品行业领军企业,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在服务业方面,随着徐州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金融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迎来了规模加速扩张、结构持续优化、质态不断提升的黄金时期。在新兴产业方面,重点支持和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产业裂变发展。
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4355亿元人民币,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徐州产业层次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创新创业离不开平台和载体。
2015年,全市新增国家农业科技园1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83家,孵化器总数达36家,孵化总面积超过140万平方米,建立校企联盟1000多个,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11家“985”高校合作建立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应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5年全市获批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3个,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6个,争取扶持资金2.5亿元。
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的环境,我市制定出台了徐州市《科技贷款管理办法》、《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方案》和《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在科技贷款、项目支持、创业补贴、企业孵化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创业人才及引才企业的激励力度。建设了苏北首家专利行政执法巡回审理庭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徐州分中心,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热线,常年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
目前,徐州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各类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完善,为产业发展搭建了全国一流的投资平台。科教人力资源丰富,有高校14所,每年培养大学生近5万人、各类实用性技能人才30余万人,高校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