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实习生 鲍彤 图/徐州日报记者 孙井贤 高速生产、追求效率的今天,手工是否已经被人们遗忘? 我们一边疏离着手工,一边又常常被手工震撼。事实上,越是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手工制作的东西越容易让人感动。因为它们往往蕴含了手艺人的设计和雕琢,细致又独特。当真正关注时,你会发现,其实高手在民间。 今天,《寻找手艺神》带您一起看看徐州虎头鞋传人田密的手艺。 一种习俗 老徐州人有个习俗,家里有了小孩,老年人要送虎头鞋,而且还要送三双。这是有讲究的:“头双蓝”,拦住邪气,孩子不夭折;“二双红”,红能避邪,可以免灾;“三双紫落成”,孩子扎根能成人。“穿上虎头鞋,走得稳跑得快,爷爷疼奶奶爱,孩子活泼能成才”,是那个年代流行的顺口溜。 此外,民间还有“先穿猪,后穿虎”的说法:让孩子先穿上猪鞋,像猪那样能吃能睡,身体强壮;身体无忧后,才进一步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成为百兽之王,人中之才。这些顺口溜,是对虎头鞋、猪鞋、鱼鞋等流行的最好注解。 只不过,现在会做虎头鞋的人越来越少。 物以稀为贵,如今,哪家的孩子如果在吃喜面时能收到一双虎鞋,家长肯定会好好保存,即使孩子不能穿了也舍不得扔。为的就是让孩子长大有个念想,让“虎”来护佑其茁壮成长。 田密的儿子满月时,爱人已经90岁的姨母给儿子做了一双鱼鞋。如今过去了十几年,她依然珍藏着。尽管有些旧,但密实的针脚,满工的花花朵朵,尤见功夫。由这双鞋,我们读懂了祖辈们,她们在一针一线里缝进的是对孩子最基本、最朴素的爱和期待:健康、平安。也就是这双鞋,让田密开始了既孤独又甜蜜的虎头鞋事业。她对妈妈说:“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失传,您教我做虎头鞋吧。” 四代坚守 3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迎着落日的余晖回到了家里,堂屋的饭桌上放着妈妈已经做好的饭菜,但是小女孩没有坐下来吃饭,而是走进了里屋。妈妈果然和平时一样正在做活儿,她正在一个大红色的肚兜上绣一只老虎。妈妈让小女孩先去吃饭,可是小女孩却搬来凳子坐在了妈妈身边,看妈妈在肚兜上飞针走线,竟然入了神。过了一会儿,她像是想起来什么,从妈妈的针线筐里挑了红色的线穿上了针,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在上面绣了起来。不知道在绣着什么,针脚也是歪歪扭扭,但这却是小女孩最初的手工体验。这个小女孩就是田密。 所以,对田密来说,对针线活儿的热爱,是身体里的DNA,血液里自带的。 这个DNA来自她母亲这一支。 田密的外老太陈氏,是徐州铜山石桥人,针线活远近闻名,是制鞋好手。外婆刘陈氏,徐州铜山徐村人,自幼便跟外老太学习女红,在当地是有名的巧手,自家养蚕、抽丝、染布,自己剪纸、绣花,做虎头鞋、虎头帽等无一不通。附近乡邻如遇婚庆、生子吃喜面,都要请外婆帮忙剪纸、绣花、做虎头鞋。母亲刘太荣,南郊奎山人,从小跟外婆学纳底做鞋,是外婆几个子女中做活最好的,经常和外婆一起帮乡邻做针线活儿。 每到周末,田密都会到外婆家去。白天外婆忙着做农活,晚上吃完晚饭,就搬出一个竹篮子,里面摆着做鞋子的各种针线、布料和工具。田密看着外婆做鞋的时候手也不闲着,就在那里摸摸这个鞋帮,捏捏那个鞋垫。外婆一个晚上可以纳一双鞋底,手法纯熟,粗的棉线从鞋底的背后穿过,顶针顶上去,从另一边穿出来,然后拉出针线,棉线和鞋底之间摩擦大,在空中都可以听到“呜呜”的声响。这是田密关于外婆做虎头鞋最美好的回忆。 采访时,田密的母亲也在女儿家帮忙,她说,我们那时的女孩儿没有几个不会女红的,不然,会被人笑话的,就是嫁人,这也是一条“硬杠杠”。田密说,现在人们工作忙了,儿童鞋有了机械化生产,很少有人再动手做这种手工虎头鞋了。但是,这是母亲的艺术,是带着手温、带着感情的艺术,我不能让它们在我这一辈断掉。 三天的工序 虎头鞋很难学。田密虽然有很扎实的针线活儿基础,但刚开始学做虎头鞋的时候仍然常常被针扎。“做虎头鞋,先放样,然后做鞋帮,再纳鞋底,最后做鞋面,别看只有这几个流程,其实做起来很复杂,光一个虎头就需运用刺绣、拔花、打米字等多种针法,而且虎头要做眼睛、眼珠、眉毛、鼻子、耳朵、胡子、嘴、‘王’字等多个工序,完成一双鞋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田密说,虎头鞋做得快慢,关键得看熟练程度,就她而言,按工序做好一双要做三天。“做虎头鞋不仅要有悟性,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性子。” 传统的虎头鞋鞋底宽松、柔软、透气性好,既有利于幼儿脚丫的生长发育,又能帮助学步的孩子稳步行走。所以,田密做虎头鞋从来都不偷工减料。在用料上,她选的棉布和棉花全是最好的;在工序上,一只鞋底都要纳上一天;在外观上,每一双都栩栩如生。 “虎头鞋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帖五官’或者绣五官。一双虎头鞋做得好不好看,虎脸是关键,虎的眉毛、鼻子、眼睛、虎须、耳朵千变万化,虎的表情是否生动,都隐藏在这一针一线中。”田密说,所以虎头鞋也是千针万线的艺术。 由于长期戴顶针,田密右手中指第一个关节处磨出了厚厚的茧来,甚至有些变形。田密不以为然,她说,老一辈做虎头鞋的这个关节都是变形的。 田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到了这个年龄,已经很少有人继续这种吃力、费事又不太赚钱的事业了。采访时,记者问她,为什么会选择做虎头鞋,又为什么会坚持到现在。田密很干脆地回答了两个字:“喜欢!”正是因为这两个字,她在虎头鞋上投入了太多的心血和巧思。 一辈子的事业 在田密眼里,传统虎头鞋因为受当时生活条件限制,多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朴拙、大红大绿、实用但造型及工艺相对粗糙。而现代审美则要求不仅要实用,而且要好看、时尚。 所以,做鞋之余,她便根据自己的文化积累不断学习、研究和改进,在色彩运用等一些细节上下足了功夫,用一种鞋样可以做出样式各异的虎鞋,所创造出的写意虎头帽、虎头鞋更是可爱俏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她在虎鼻处用硬衬隆起,虎眼选用玻璃珠,虎嘴用两三层不同色布加工,虎须和颈毛分别选用不同颜色的毛线、丝线、绒毛等多种材料表现,虎耳别出心裁地缀上小巧银铃,最后配上扎实的鞋底、精致的沿口、暗花布面,往孩子脚上一穿,顿时双足生辉,喜气奔放。一双小小绣花虎头鞋,让人们充分领略到了虎虎生威、虎步龙行的虎文化韵味,十足的“苏北风格”。 在虎头鞋的基础上,田密还研发了十二生肖鞋和各种动物鞋,手工细腻、样式精致、造型新颖、人见人爱。此外,田密也在不断创新着虎头帽、刺绣肚兜的工艺和图样。 2007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第四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田密的虎头帽、虎头鞋、刺绣肚兜等获得博览会铜奖。随之,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她进行介绍。一些工艺美术老师也被这些造型质朴、用色大胆的手工艺品深深吸引,买过来作为课题研究。第二年,田密应邀到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所展销的虎头鞋等民间工艺品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而此前,她设计的十二生肖鞋、奥运福娃鞋系列也被销到了海外。 田密说:“无论时代怎么变,老百姓爱美、求吉利、讨口彩的传统习俗不会变。虎头鞋做工还要更精细,样式也得更多,我还得继续学习,把祖宗留下的工艺传承下去,让这门母亲的艺术温暖更多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