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王耀
说起韩国,年轻人可能会想到:化妆品、整容、长腿欧巴;年长者会想到的则是:泡菜、中国。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在国人眼里自带如此鲜明的“属性”。
或许这和韩国与中国距离很“近”不无关系,而且这种“近距离”不仅体现在地缘上,更体现在历史文化上。如今的韩国仍遍地“汉元素”:韩国首都前称汉阳、汉城,穿城而过的叫汉江,最高山峰名为汉拿山,还有宗庙、殿堂牌匾上随处可见汉字……
相比中国,韩国在许多方面都是“小”的。领土面积小,只及中国的1/97,人口少,只及中国的1/27,就连文化也溯源于中国。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如今,它的文化却在亚洲乃至全世界流行,被称为“韩流”。
韩文化为何能有如此影响力?这也是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绿健乳业主办,徐州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营销中心活动部承办的“2016汉文化亚洲行”第一站选择韩国的原因所在。7月18日—22日,记者亲赴韩国,用文字和图片记录韩国的汉文化遗存,以及汉文化对韩国生活、文化、民俗、人文等各方面的影响,希望以此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历史
汉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那时,中国的彩陶文化便传入朝鲜。其后,公元前4世纪,中国铁器文化传入朝鲜;公元958年,科举制度传入朝鲜……
说到汉朝对当地的影响还不得不提“汉四郡”。“汉四郡”是汉武帝在征服卫氏朝鲜后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设立的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
在整个汉魏西晋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一直属中国中原政权的郡县统治,这一方面促进了汉朝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使部分中原上层人士移居该地。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四郡任职,更有很多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经商、垦荒。这一点从考古发掘也可证明。近年来,在汉四郡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汉朝的官印和各种质地不同、形状各异的器皿,考古学家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作“乐浪文化”,其实也就是汉文化。
在“乐浪文化”的考古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地处今朝鲜平壤市乐浪区土城南面、总数达2000余座的乐浪墓葬群。这些外形多为方台形封土的坟丘墓,主要有木椁墓和砖室墓两种墓葬结构,具体造法、式样,乃至砖上花纹,都与中国的中原汉墓没有差异。
当然,汉文化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汉四郡”所在的朝鲜北方地区,它对于半岛南部地区同样具有“功效”。早在公元前109年,也就是汉武帝出兵卫氏朝鲜前夕,南部马韩目支部落就曾派遣使者赴汉地朝觐汉武帝,只是由于朝鲜王右渠的阻扰而没有实现。“汉四郡”设置后,南部马韩王及部落酋长开始与汉朝乐浪郡保持往来。从出土文物可知,当时的汉四郡文化已经影响到三韩王国最南端的济州岛等地。
文字
公元1443年的一天,汉城景福宫,一个中年人身着赤色华服,仪容威严,手里拿着一本中国典籍在千秋殿踱来踱去。
此人名李裪,字元正,后被称为“世宗大王”,是朝鲜王朝的第四代国王。他大概是朝鲜王朝历代国王中最具文艺气息的君主,钦慕汉文化,对于中国的经典著作极度痴迷,终日手不释卷。
在那个时候,朝鲜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汉字自唐代传入朝鲜以来,一直只有士大夫阶层才有条件学习,而且汉字又是极为难学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读书写字,同时也为培育自己国家的文化,世宗在巩固了边疆和内政后,和集英殿的学士们一起,创造了韩国自己的文字,名曰《训民正音》。
1443年,他们把自己的文字编成歌谣,先让孩子们传唱,然后在全国传唱。唱了3年之后,在1446年,这种文字正式启用。然而这种注音文字当时只在下层阶级使用,被作为文盲的“二流文字”,朝鲜的贵族和官员依旧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直到1450年,韩文才升格为韩国的官方语言。
当地人告诉我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尔街上的牌匾80%以上都是汉字,八十年代后,政府有意识地全部换成了韩文。在韩国,岁数大些的人都认识汉字,七十年代后,政府不再允许学校开设华语课,所以,很多年轻人不会说汉语,不认识汉字。但随着与中国交往的增加,很多人开始重新学习汉语。现在,在韩国找一个会汉语的人已经很容易了,尤其是在大型商场、免税店,几乎每个柜台都有汉语说得很流利的韩国人。
宫殿
景福宫是韩国首都首尔城内规模最大,也是最古老的一处建筑群,在古代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故宫,可是论规模和气势,真是和故宫没法比。不过,走在里面感觉却很亲切,因为这里的牌匾上都写的是汉字。为什么会这样?这又要说上一段历史了。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9年之后的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东北的元朝属地,但当时的高丽国王依附蒙古的残余势力拒绝归还,便委派当朝的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进而发动了政变,并于1392年在开城废国王自立,改国号朝鲜,高丽王朝就此灭亡。李成桂成了朝鲜王朝的始祖,景福宫是他在1395年开始兴建的。尽管李成桂成立了朝鲜国,但它依然是明朝的附属国,所以李成桂不能称帝,只能叫王。因此,景福宫里所有建筑的用料都不能有金色和黄色,所有宫、殿、堂、门、牌也全部用汉字标注。
景福宫最南端的大殿叫勤政殿,这是国王举行正式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大殿。在大殿下的正前方有两排小石碑,仔细看,上面刻有正一品到从七品的字样,那是文武百官觐见时按级别站立的标牌,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品级一模一样。
景福宫得名于中国古代《诗经》中“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的诗句。它采用中式建筑体系,梁架举折相对平缓,出檐深远而浑厚,上覆厚重的瓦面,风格近于汉风。
除了金碧辉煌的宫殿,韩国寻常百姓的居所也有着浓浓的汉风style。韩国的民居建筑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汉唐以后,中国的阴阳、天地五行、风水等哲学对韩国建筑的影响最为明显。民居挂的牌匾还普遍使用汉字,室内摆放也以山水画、陶瓷为主。像韩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北村韩屋村,那里的房屋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修建改造,形成了如今的规模。所有的房屋几乎都是用木材搭建,一律青瓦黛砖,飞檐斗拱。这种造型以及依山而建的形式,不禁让人想起了徐州的户部山。
儒学
有人说,韩国比儒学的诞生地中国更加遵从儒家文化。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有一点非常明确,那就是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大韩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
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韩国人大多注重打扮,着装精致,可谓“衣冠楚楚”。给我们开大巴的司机已经七十多岁,可是穿着很讲究,西装裤、白衬衫,还打着领带。团里不少人为此窃窃私语:“穿成这样不觉得热吗?”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韩国的建筑文化有着独到的简单之美和雅致之妙。在韩国建筑中,自然环境始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论佛庙寺塔,还是皇宫邸宅,多是因地就势,不张扬,不突兀,和谐地融入周围的自然景观中。
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首尔成均馆大学内还会举行“释奠大祭”,纪念孔子及众多儒家圣贤。祭奠者身着纯白色长袍,头戴马鬃毛帽子,整个仪式严格遵照古代礼法,气氛神圣,场面宏大。
韩国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除却这种仪式化的盛大祭奠,最显著的表征还有韩国人对于“礼仪”的高度重视。譬如说,韩国的幼儿园里设有专门的礼仪室,孩子们从小就要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学会基本的交友、问候、吃饭、敬茶等社交礼仪。而中学、大学还专门设有韩服课,鼓励学生学习传统而讲究的礼仪之道。
另外,韩国最具儒教传统的便是依然保留有230所“乡校”(相当于中国传统的私塾),作为向青少年进行“人性教育”的“现场教室”,每年寒暑假向学生开放。“乡校”老师多是当地农村的儒教学子,深受当地人尊敬。
韩国虽处处可见汉文化,但对汉文化却又不一直保持着“仰视”的姿态。他们成功申遗端午祭,宣称浑天仪和金属活字是他们发明的,孔子等历史名人也有韩国血统云云。就像一颗大树结出的种子,被客人带走,种在了自家后院里,经过精心的呵护和培育,也长出了一棵参天大树来。
这感觉确实让国人不那么舒服,但却也足以引发思索——弘扬汉文化,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