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刘尚魏 丁德林 2016年11月19日,省委书记李强在省党代会期间参加徐州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徐州在苏北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更好地发挥领军作用,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在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中发挥先行作用。2016年12月27日,市委书记张国华在徐州高新区调研时要求徐州高新区在更好发挥“三个作用”上走在前列,并形象地将徐州高新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比作徐州经济腾飞的两翼。 作为淮海经济区首家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市布局的创新发展先导区,落实好省、市决策部署,切实发挥好三个作用、努力引领区域创新发展,不仅是徐州高新区的时代责任,更是徐州高新区逐“高”求“新”的目标追求。为此,徐州高新区开展了“三个作用我担纲、区域创新我引领”的大讨论活动,确立了“国家创新特色园区、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徐州南部城市组团、苏北现代产业基地”发展目标,进一步聚力创新、聚焦产业、优化体制、凝聚动能,打造淮海经济区产业创新“最强大脑”、建设徐州经济腾飞“最强机翼”。 聚力创新,主动发挥区域产业创新领军作用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灵魂。作为全市创新驱动的主战场,高新区始终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构建了集聚创新资源、孵化战略产业、推进转型升级为一体的产业创新发展体系。今后一个时期,徐州高新区将以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申报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培植创新发展新动能。一是积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加快推进企业专利标准化构建,力争年内新增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1家,省级研发机构6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60项,省级以上30项。二是加快建设徐州科技创新谷、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智慧小镇等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对接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国家部委相关创新中心、海内外相关产业创新团体,积极引进和驻留各类产业创新研发团队。力争年内引进院士团队4个、“千人计划”专家10人、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20人;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4家。三是积极对接高铁京沪线、徐兰线沿线985、211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积极开展省、部、市安全产业发展会商共建活动,加速引进各类社会风投、创投基金,为各类创新成果产业化厚植资本土壤,拓展发展空间。 聚焦产业,主动发挥区域产业集聚龙头作用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发展的生命线。今后一个时期,徐州高新区将进一步强化招商引领、推动项目建设、做强园区承载、优化服务效能,围绕电子信息、安全科技产业为主导和新材料为推动的“2+1”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战略产业集聚升级、加速新兴产业培育提升,全力打造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一是发挥好50亿元的安全产业基金、30亿元的电子信息基金、10亿元的装备式住宅产业基金和10亿元的产业扶持资金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加快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支持云意电气等一批上市企业发挥资本优势,并购重组优质企业;支持精创电气、格利尔数码等一批“瞪羚企业”创新发展、多点布局,丰富产品线、培育新优势。二是在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的大项目上出实招、求突破。重点跟踪2至3个投资在50亿元以上的旗舰项目,力争落地1个、签约1个以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优势产业集聚集约集群的良好发展格局。三是对重大项目实施领导包挂、特派员进驻、“店小二”服务,保持项目审批零障碍、项目服务零距离、项目建设零干扰,力争年内新开工项目19个,竣工项目8个。 聚心效能,发挥干事担事成事机制改革先行作用
优化体制机制、提升行政效能是高新区聚力创新、聚焦产业的动力源和发动机。今后一个时期,高新区将以提高服务效能、激发工作活力为着眼点,搭建以“抓、转、促”为内涵的服务体系,构建“容错纠错、担当有为”的运营机制,营造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勇于争先的工作氛围。一是以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打破员工身份结构、职务级别界限,“封档案、抽板凳”,实行岗位职位聘用制、单位部门组阁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现代人事管理规则,形成 “能者上、庸者让”的制度设置。二是加快组建行政审批局,推动审批事项“一窗受理、内部流转、一站办结”,保证审批流程科学化运转、快节奏推进;建立完善专业园区管理机制,实现独立运行、综合管理、自主招商,充分释放园区的集聚、孵化、辐射和带动功能。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遵循“有事相助、无事不扰,说到做到、周到厚道”十六字方针,加快建设“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的商事管理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