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的强引擎 调结构的主动力 徐州全力构建“333”产业发展新体系 |
◎徐州日报记者 魏宁 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何为中心?发展要素的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此,市委、市政府着眼徐州长远发展,提出了“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发展目标。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的提出,成为徐州转型提升发展的强力引擎。“聚力打造‘一高地’,全力构建‘333’产业发展新体系”荣获2016年度徐州市创新奖政府系统二等奖。 产业发展方向明确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实施方案》,为徐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促进产业集聚融合。 《方案》明确以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商贸旅游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为重点,着力构建优势凸显、功能强大、深度融合的“333”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以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为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三大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以物流节点为依托、物流平台为支撑、第三方物流为主导,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现代物流新格局;构建服务体系健全、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与消费升级融合发展的现代金融新格局;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效果明显的科技服务新格局。 同时《方案》对商贸文化旅游、房地产、健康养老三大生活性服务业,明确了发展方向。《方案》中明确重点培育4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增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形成符合市情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体系。我市还在资金、土地供应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集聚发展,对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目标明晰,发展势头迅猛。去年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全市现代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成为稳增长的强引擎、调结构的主动力。 去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752亿元、增长9.1%,增速快于GDP0.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到51%、首次实现过半,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3%、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投资增长12%。 去年,我市“333”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发挥了调结构的引领作用。 从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现代物流业增势强劲,增加值增长13%,新增A级物流企业13家、增量全省第一。金融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市去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金融业态更加丰富。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一院一城一谷一区”启动规划建设,新增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众创空间2家。从三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看,商贸文化旅游业稳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去年、今年一季度增幅均保持12%左右、继续领跑全省;主城区新增商业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0亿元、增长16%,旅游总收入增长16.4%。健康养老产业社会化步伐提速,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实现城区全覆盖,房地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从三大新兴服务业发展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商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4%;楼宇经济发展形势喜人,主城区税收贡献超过千万楼宇达24座、新增8座。平台经济亮点纷呈,徐州电子口岸上下运行,徐州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千亿大关、增长40%。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加速进驻,微软、IBM、甲骨文、华为、大唐电信等一批知名IT、ICT企业竞相在徐落户,软件和信息服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9.4%,服务外包实现裂变式增长,今年一季度合同额、执行额分别增长9.5倍和76.4倍,增幅全省第一。 去年12月,我市成功获批开展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电子商务示范、信息消费试点、智慧城市试点”四大国家级改革试点也不断向纵深推进,现代服务业40余个项目累计争取中央、省扶持资金1.1亿元。下一步,我市将围绕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要素集聚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重点突破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外包三大产业,积极推动文化创意、平台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构建“333”现代服务业体系,为产业振兴转型和中心城市建设增添活力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