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苏 “夜上海”“夜来香”等老歌从旋转的黑胶唱片中舒缓播放,摩登女郎身着旗袍,操着吴侬软语,兰指微翘,涂抹着法国香粉,霓虹灯大街诉说着三十年代的风情……这里,不是民国电影的拍摄基地,也不是蜡像馆,这里可移动的物件大都是真正的民国旧物,这便是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在民国馆的尽头,是南京博物院的非物质文化馆,这里也是对外开放的茶馆。12月12日,徐州琴书传承人魏云彩,和他的弟子徐妮娜,以及徐州曲协副主席王晓武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最后一天的展演。 1988年出生的徐妮娜外表靓丽,嗓音优美,自然是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但同时也有很多人纳闷:这么时尚漂亮的女孩,怎么就唱起了日趋衰微的琴书呢?而且还唱得这么好? “三顾茅庐”来的好苗子 其实,年轻漂亮的徐妮娜刚开始的确没有“看上”徐州琴书,但是没经住一个老者的再三请求:“来跟我学琴书吧!”这个老者,就是徐州琴书的国家级传承人、被称为“徐州琴书第一人”,后来成为她师父的魏云彩。 徐妮娜是魏云彩在利国镇的一个培训班上发现的,她家里五辈都吹唢呐,形象好,嗓子好。可是,当魏云彩给她打电话,说想要收她为徒,这位24岁的姑娘回绝了。原因很简单:“不好听,就那一个调调,土,学这玩意能有什么出路?” 魏云彩连打了两个电话都是这个答复。可是,遇到这么好的苗子实在舍不得放弃。没办法,魏云彩只好让利国镇的党委书记给徐妮娜打电话,让她无论如何过来听他唱上一段再说,快赶得上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了。徐妮娜终于来了,在听过了魏云彩的演唱,她决定学了,原因还是很简单:“好听,洋气。” 其实,魏云彩广泛吸收黄梅戏、评剧、河南大调曲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元素,移植借鉴,克己之短,通过发声吐字,字头字尾的组合,音轻音重的调节,丰富强化了原有的琴书韵味。徐州琴书不再是那种唱腔缺变化、音乐性不强的“土得掉渣”的琴书了。 天赋+努力 是成功的“标配” 这一学,就是五年多。徐妮娜从师父那里继承了长短曲目三十一段,五年来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我觉得我们年轻人要像竹子一样,耐得住风霜,经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曲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快速收获,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徐妮娜凭借着天赋和努力,获得了很多老艺人没有取得的成绩:2015年参加全国曲艺邀请赛《马街书会》演唱徐州琴书《装灶王》荣获二等奖;2015年参加第二届文华奖独唱徐州琴书《苏三告状》荣获文华奖;2017年参加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独唱徐州琴书《罗成》荣获文华奖;2017年第七届江苏省曲艺芦花奖荣获优秀演员奖;2017年入选江苏省文联精英精品工程;2017年参加中华颂全国曲艺邀请赛荣获优秀演员奖、优秀导演奖、优秀剧目金奖。 现在的徐妮娜对琴书的认识,早就不再是“好听”这么简单了,“我们琴书大多是经典传统曲目,内容基本确定,琴书的唱词,都是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如今已成经典。我觉得要对这些唱词有一定的认识,还要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如此才能原汁原味地去表达。” 她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要继续拼搏、继续努力,继承恩师技艺,多出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老百姓的作品,在作品上精益求精,好上加好!“我们曲艺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只要我们能拿出好的作品来,我们的表演艺术一定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位不到30岁的女孩,说出来的话掷地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