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邬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举措。如何合理引导更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如何让这些要素与农村有效衔接,切实推动创业、拉动就业、兴旺产业?日前,我市出台《关于实施“三乡工程”鼓励全社会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意见》,在全市广泛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拴心留人 释放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铜山区潘楼村原本是一个偏僻落后的省界小村庄,近年来,潘楼发挥“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把乡土人才培养成党员、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行动,构建起“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目前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5000元,较几年前增加了6000元。
乡村要想拴心留人,靠的是乡村自身强大的吸引力,也离不开有力的政策引导。《意见》提出,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挂职、兼职,推动市、县两级农业科技人才深入基层;鼓励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下乡当“农创客”或就业;加快培育懂技术、留得下的农村土专家队伍;发展一支懂经营、出得去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网络,配齐镇级农技员及农村信息员队伍,推动人才下乡。支持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兴业,鼓励退役军人返乡自主创业,鼓励市民下乡参与投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等新业态,积极搭建“乡贤”返乡平台,推动能人返乡。吸引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和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强化金融资本扶持,畅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降低“三乡”主体经营风险,推动资本兴乡。
人才下乡让农村“活”起来,能人返乡让家乡“富”起来,资本兴乡让产业“旺”起来。“三乡工程”架起了城乡要素资源互通互联互融的桥梁,将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和资本看到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宜居安乐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的磁场也将会越来越强大。
强化激励 创新扶持政策
“对于规划保留村,允许市民对租期10年以上的农房进行修缮和翻建,允许市民下乡以租赁、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发展休闲创意、养老养生、农家乐等产业……”《意见》围绕如何调动人才、能人和资本支持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从营造下乡返乡人才的支持激励环境、激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创新、强化项目建设扶持、放活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积极稳妥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强化保险金融支持、扶持培育农村土专家和经纪人队伍、建立“三乡工程”服务卡制度等八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扶持政策措施。
“三乡工程”通过明确政策导向、强化扶持激励、大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充分挖掘释放农村各类资源增值增收潜力,破除要素下乡障碍,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将成为盘活我市农村的农房、田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催化剂,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助推器。据测算,通过实施“三乡工程”,我市有望在两年内吸引100亿元工商资本投入农村,推动10000名人才下乡和能人返乡创业就业,打造出一批特色示范村镇、园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到2022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人数超2万人,带动就业10万人以上,农业科技服务村级覆盖率达到100%,建立起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新机制,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全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