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徐州,曾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一度背上沉重的生态包袱。经历涅槃变革,徐州迎来由“黑”变“绿”的生态逆转。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视察时,殷殷嘱托“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那么,如何梳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两者在现实中的顺畅转化,让绿水青山不再是获取金山银山的牺牲品,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动能、优化经济的推动力? 刷爆朋友圈的银杏“时光隧道”会告诉你,碧波荡漾的潘安湖水会告诉你,一个个在特色小镇中崛起的新兴产业会告诉你,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瑰丽图景会告诉你。 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典范,徐州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生动的实践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画出优美的“等号”,为我们呈现出丰富立体的徐州样本。 从卖资源到卖风景 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每到节假日,家住徐州市区的王先生都要早早在网上订好房间。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民宿房源非常紧张,不提前订根本订不到。 过去的北村几乎与世隔绝。北面是微山湖,东西南三面被16个山头包围,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大路。 “靠山吃山,开山采石成为村里人唯一的收入。”村民刘畅告诉记者,山头被炸得千疮百孔,灰尘漫天,不戴着头巾没法出门。他起早摸黑地上山采石、拖车下山,再卖给跑运输的工人,赚来的钱也只够糊口,村子长期是三级贫困村。 近年来,铜山区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方向,采石、小钢铁、小化工等污染型企业全部退出,来北村游玩、垂钓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了。 原来村里的美景可以卖钱!自此以后,村里铺路修桥、改建公厕,新建了观荷园等景观带,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鼓励村民经营船餐、湖鲜和农副产品销售、生态水产养殖、休闲垂钓、瓜果采摘, 依山傍水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如今走进北村,只见三面青山,一片碧湖,白墙青瓦,宛若江南。城里的游客纷纷前来,陶醉在一片田园风光中。 目前全村2000余口人,80%的村民从事生态旅游,全村人均收入2.5万元,旅游业反哺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 同样将家门口的风景卖成钱的还有邳州市铁富镇姚庄村。 邳州市围绕着“一棵树”再做大文章,打造全域旅游规划,着力提升时光隧道旅游品质,大力实施“银杏旅游”。姚庄村受益匪浅,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银杏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村。尤其是“银杏时光隧道”,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远方游客,“城里人来了得吃、得喝、得住,临走还得捎点咱的土特产,想不赚钱都难”。姚庄人真切感受到银杏风景的效益,体会种出风景、种出生态、种出产业、种出富民的深刻内涵。 近年来,徐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功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4个、省级美丽宜居乡村212个,并依托苏北特有的农村风貌、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实现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的转变。 青山如黛,绿水潺潺,优美的景色成为徐州最好的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卖出了金山银山。 从无尽索取到全力整治 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金山银山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反过来呵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徐州围绕“河湖连通惠民生、人水和谐润彭城”目标定位,全市累计完成水务投资200余亿元,通过控源截污、清淤贯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持续提升水质、编织水网、增加水量、打造水景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水生态治理。 在丰县顺河镇大圣村,记者看到一块小微水体公示牌,水体编号,河长姓名、职务、手机号码,监督电话,治理目标,每一项都公示得清清楚楚。 全市14907条村级以上沟河、72座水库等实现河(湖、库)长全覆盖,是徐州水生态治理的抓手。据了解,徐州市全面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围绕水资源科学配置、水生态自然和谐、水安全有力保障发展的目标,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坚持一手抓岸线管控、管好盛水的“盆”,一手抓水质保障、护好盆中的“水”,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徐州市还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徐州市市区黑臭水体治理规划》《徐州市区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等,系统实施了市区黑臭水体治理三期工程。设施建足了,力气下够了,徐州市的水环境质量迅速改善。 与此同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徐州市坚持着眼长远、打造精品、凸显亮点、逐年推进,安排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六大类119项,总投资约131亿元。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到2021年,徐州城市规划区内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平将显著提升,城市建成区(鼓楼、云龙、泉山)废弃采石宕口得到有效治理,启动规划新的城市片区(潘安新城、高铁东城、北部新城、高新区)废弃采石宕口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全面改善主城区因裸露山体造成的视觉污染,进一步提升水环境、河道园林景观和污水处理能力。 从考工到考绿,从单一到综合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与GDP比起来,鼓楼区牌楼街道办事处的党工委书记耿前程,同样关注辖区内的空气质量。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鼓楼区深入落实了“点位长”制度,由区委书记龚维芳任国控站点点位长,区长罗德清任省控站点点位长,各街道党工委书记任8个市控站点点位长。 “点位长可不是挂个名,每月至少要召开一次会议调度大气污染防治,分析空气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部署管控措施。”徐州市鼓楼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新告诉记者,点位长们经常带队查找污染问题,分析研究应对解决办法,“现在个个都比我们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还专业”。 鼓楼区还加大了对这些“点位长”的考核,一旦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实施“一票否决”。大气治理压力进一步向基层传导,倒逼属地办事处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实现了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制度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根本保障。如今,徐州市全市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和实施细则,对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或任期内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等情形的,依规实行终身追责,对负有责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转任重要职务。 领导干部工作的方向明确了,如何在各部门间形成合力呢?2018年,徐州市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启动,由纪检监察机关实施嵌入式监管,用问责的利剑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治污攻坚的责任环境。 该平台打通“线索来源、现场检查、整改、立案、行政处罚、后督察”等履职链条,将执法行为全过程在网上留痕呈现,形成污染防治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纪委监委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利剑”高悬,执法更高效规范。目前,徐州通过平台受理处置各类问题线索共计5万余件,日均在线处置100件左右。徐州对线索处置的每个关键环节设置超期预警,线索分办后,要求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签收、10日内完成现场检查、7日内完成立案。平台建成后,处置时限压缩80%以上,预警率由17.4%降至3.63%。 一项项积极探索、求新务实的顶层设计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转化通道彻底打通,推动整个徐州沿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阔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