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网讯 俯瞰丰沛运河,水面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如画美景令人陶醉;漫步于沛县安国湖湿地与江苏省“水美乡村”马寺大沟,河畅水清,河岸边立有蓝色河长制公示牌一目了然;驻足大沙河,清流缓缓,韵味盎然……
这只是沛县实施河(湖)长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沛县围绕水资源科学配置、水生态自然和谐、水安全有力保障发展的目标,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县、镇、村三级河(湖)长体系,层层织密压实河(湖)责任网,县级河(湖)长每季度、镇级河(湖)长每月、村级河(湖)长至少每周巡河(湖)一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交办问题、处置问题。
“目前,沛县共有县镇村三级河(湖)长461名,设置省市县河(湖)长公示牌1014个,26条县级河道、163条镇级河道、2594条村级沟渠和1633处村庄汪塘实现了河(湖)长全覆盖。”县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河(湖)长制+系统治理” 加出生态新画卷
在各级河(湖)长的倾心守护下,全县围绕河湖管理保护打造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共治工程”的目标定位,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持续提升水质、编织水网、增加水量、打造水景。
在水污染防治上,投资5.1亿元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投资2.2亿元实施13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投资9亿元实施180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在水生态修复上,投资6.9亿元实施碧水绕城和农村生态河(湖)建设,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景观再造、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引湖入城,贯通全域水系,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在水体空间治理上,从河道畅通、水质优良、岸坡整洁等八个方面,突出“两违三乱”整治,强化边界联动,全面开展河(湖)公共空间治理,累计整治县级河道540公里、镇级河道460公里、村级沟河1200公里、汪塘1633处,清除涉水违法建设610处25万余平方,封堵排污口270处,修复植被370万平方米。
秋日的微山湖千岛湿地,成片的水域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美丽的湿地风光让人感到别样的精致。这是河(湖)管理保护水平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最有力的证明。
如今,不论是漫步在县级河道、镇级河道,还是村级沟渠和村庄汪塘,处处展现出人水和谐新画卷。
“如何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是很重要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建设‘清水湖泊’‘生态湖泊’‘安全湖泊’‘和谐湖泊’,促进河(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修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持续融合,让沛县的水更清、更美。”县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河长制+精准扶贫” 实现“治水”与“脱贫”共赢
落实河(湖)长制是完善水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一些贫困群众也从“治水”中受益。
大屯街道大屯村民贺方银和爱人务农,儿子残疾,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在镇扶贫办和县河长办的帮扶下,他成为一名河道保洁员,主要负责沛龙公路沟的保洁工作。
“河长制推行以来,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和同事驾驶小船往返于河面上巡回打捞,管理范围内的漂浮物20分钟内就会被捞走,确保河面干净整洁。”贺方银告诉记者,每月有稳定的收入,不费太大体力,还能锻炼身体。
在沛县,像贺方银这样的巡河员、保洁员还有不少,目前全县共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620人为保洁员及巡河员。保洁员月收入2600元,巡河员月收入800元,他们主要负责河道日常巡查、河道保洁、拉坡种植清理等工作,县河长办对他们实行统一培训,统一发放工资,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通过这种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美化了乡村,又让条条清渠释放“治水红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吃上“绿色饭”和“生态饭”。
“沛县积极探索实践‘河长制+精准扶贫’模式,开设扶贫公益专岗,聘请劳动能力强的贫困户为保洁员,劳动能力相对薄弱的贫困户为巡河员,实现了‘治水’与‘脱贫’共赢。”县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沛县河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