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献茹
“百年煤城”徐州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贯彻美丽徐州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从资源型城市的客观实际出发,通过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培育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环境、推广绿色能源,系统有序推进城市生态转型向纵深发展,以生态转型引领“美丽徐州”建设,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
■树意识 强责任 培育绿色文化
徐州已经在绿色发展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工作,开展“环保从我做起”“中国绿色希望行”等系列活动。在媒体宣传的同时,通过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在公众中普及了生态生产、生态生活意识。但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生态意识培育方面,还有一些工作要进一步落实,使得全社会形成共识,群策群力参与到推动徐州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来。
政府要建立健全绿色GDP考核体系。要将环境污染损失占GDP比重以及绿色制造业增速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此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
企业要主动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营造企业的生态文化,重视生态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开设生态责任信息平台,吸引和鼓励员工为生态责任建言献策。
市民要不断增强绿色、低碳、环保、节约意识。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形成“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大力引导绿色消费和简约生活,在全社会弘扬符合绿色发展的生产观、消费观和价值观。
■谋长远 调结构 发展绿色经济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徐州处于衰退产业退出、新兴产业接替的转型关键时期,下一步要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以持续为目标,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在徐州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进一步对接续产业进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要继续发挥制造大市的优势,在原有制造业产业链条不断拉伸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以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利用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基础,逐步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在农业方面,要在具有“沙集模式”“马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发“1.5”产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大市焕发新活力。在服务业方面,努力提升服务业内部结构水平,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提升的主力军,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以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替代产业。替代产业的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方向,选择替代产业要以科技为支撑,以绿色、可持续为目标,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完美转型。首先要进行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同时还要继续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施“+互联网”与“+生态”发展战略,使徐州产业向“高轻优强”迈进。
■补短板 查弱项 打造绿色环境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徐州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以解决细颗粒物、臭氧等复合型污染为重点,协同推进工业、交通、农业、生活、市政施工等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和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全期检测维护制度。强化城市扬尘管理,全面推进施工标准化管理,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全面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
精准提升水环境质量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深化城镇污染治理,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优化养殖业布局,强化畜禽养殖分区管理,全面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实施土壤环境分区管理。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土壤环境分区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城乡规划部门要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抓科技 促节能 推广绿色能源
将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可再生能源比重、清洁能源比重等,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进程。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合理设定资源能源消耗上限,实行水资源、建设用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按照徐州城市、区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确定各地区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行业规模限值。
全力推进徐州市各类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统筹兼顾实现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因地制宜加快风电规模化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地源热泵和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中的应用,推动新能源本地开发和就地消纳,以中国500强绿色生态集群企业协鑫集团等企业带动新能源和相关产业链式发展,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
(作者为中共徐州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