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三农 > 正文

名校毕业坚持回乡创业 把“汗水农业”变成“智慧农业” ——记沛县杨屯镇刘屯村党支部书记王传亚

王传亚(右)参观杏鲍菇种植场。本报记者 白雪 摄
 

徐州日报记者 于珑 通讯员 李辉 王阳

见到他第一感觉是黑。

宽宽的肩,厚厚的胸……

“经常健身吗?”

“没有,干农活练的!”

这就是刚刚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的王传亚。

今年34岁的王传亚,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专业,现任沛县杨屯镇刘屯村党支部书记,是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

名校毕业的他,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回归乡野田园,成为一位“新农人”。靠着学识与韧劲,他不仅自己收获了丰收的喜悦,更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先后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等荣誉称号。

回乡创业 叔叔投上了宝贵的“支持票”

在沛县,“新农人”王传亚是个响当当的新闻人物。再次采访他,正是麦收农忙时节。昭阳湖畔的杨屯镇麦浪翻滚,王传亚种植400多亩小麦到了收获的时节。

熟练地操作着农用机械、对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对农产品的销售门儿清……感受最深刻的是他黝黑的皮肤和质朴的笑容,活脱脱一个与土地打了很久交道的农民,很难相信他曾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学生。

2008年,王传亚考上复旦大学,全家人都很高兴,毕竟家里出了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以后能跳出农门、到城里当白领。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历练人生的青春战场,而出身农家的王传亚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临近毕业了,我们很多同学都和上海的一些大企业签订了合同,毕竟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发展空间大,上升空间也大,但王传亚却说要回家创业搞现代农业。”王传亚的同学姚鑫晨回忆说,当时同学们都十分不解,开玩笑地说他“脑子是不是‘瓦特’了”。

不仅是同学,家人也一致对他返乡的决定投出了“反对票”,觉得自家孩子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就在王传亚开始犹豫的时候,叔叔王存胜站了出来,为他回乡创业投上了宝贵的“支持票”。

“当时,中央出台文件,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我作为一名农技人员,觉得这对农村、农业发展是一个特别利好的信号,我就对传亚说,只要你自己决定好,回农村肯定不比在城市发展差。”王存胜说,他给传亚提的建议就是“回来!”有可能过得不如在大城市那么好,但是更大的可能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改变家乡。

有了叔叔的支持,2013年,王传亚回到了家乡,勇敢地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他先期流转了402亩土地,办起一所名为“滨湖”的家庭农场,开始了“新农人”的新生活。

“俺俩是家里亲戚介绍的,大家都说‘这小孩不孬’。刚开始真的不理解,名牌大学毕业,外面什么好的发展没有,为什么要回来呢?刚结婚两三年的时候,我们俩常常吵架,他整天忙得不着家,别人朝九晚五、朝夕相伴,我们俩有时候一天连面都见不上,要么是渔场,要么是田地。”王传亚的妻子陈秀秀说,王传亚反复做她的工作,说他当初回来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后来发现村里还有不少人找不到致富的门路,他就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她慢慢发现,丈夫做这份工作真的很有意义。

艰苦创业

实现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

王传亚从小就是出了名的能吃苦,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勤工俭学了。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锤炼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他毅然返乡艰苦创业很有帮助。

“小的时候,爷爷和父亲在杨屯老家经营着一家铸造企业。铸造行业其实是个体力活,又热又累,我亲眼目睹赚钱不容易。所以,我轻易不向家里要钱,平时也很节约。从小就卖卖玻璃瓶什么的,喜欢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王传亚说,上大学四年,除了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是由家里提供的,其余三年,他都在数码广场、便利店兼职做小时工,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完全可以支付他的学费和生活费。

临近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表示要留在上海或者去其他大城市,做一名上班族。“只有我一个人准备回老家。当时还和同学打赌说,在老家一年也能赚个50万元。”王传亚说。

路在脚下,事在人为。

从复旦到“铁蛋”,肤色是王传亚这几年奋斗逐梦的一个最好见证。“以前上大学的时候,不敢说是‘小鲜肉’,至少皮肤没这么黑,我这个脸就是在地里干活风吹日晒的结果。”王传亚笑呵呵地说。

“回来以后,我先是根据政策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又开办了一个农场,主要是麦稻轮作粮食种植。因为当时想的是家里都是农民,这一行比较熟悉。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干农活还不是信手拈来?但真正干起来,可不是那么一回事,我想得太简单了。”王传亚说,“就拿除草来说,一开始,想省钱,不舍得用药,哪里有草哪里喷,没有就不喷。弄来弄去,最后既浪费了钱,草也没清除干净。整地也是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找平,一块高、一块低,插起秧来特别不好。第一年都没保住本。”

“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的呢?”

“虽然没有保本,但是传亚很快找到了问题,拥有了经验,他觉得早晚会赚钱。正好2014年,镇里产业结构调整,他又承包了300多亩的渔场,加上原本400多亩农场。到了2016年,就达到预期的目标,当年夸下的‘海口’也实现了。”王存胜说,传亚创业的前几年特别辛苦,最忙的时候就一直吃住在田边,一住就是一个月。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50万元只是一个起点。其实,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还有更多值得去拼的事情可做。”王传亚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实现了,这其间凝聚了家人的鼓励,更离不开自己的努力。

乡土情结

带领家乡父老共同富裕

“水一流动,鱼儿就喜欢往上顶水,投料机的鱼食在那儿,你看,鱼儿边游边吃、边吃边游,就好像人在跑步机上边运动、边吃饭。”在洪福湾渔场,王传亚兴致勃勃地演示鱼塘里的推水机。

在鱼塘里用推水机是四邻八舍闻所未闻的稀奇事儿,这也是王传亚规模养鱼的创新之举。水往北流,投料机把料投在南头,鱼逆流而上,往南边游边吃,如同把水里游的鱼送上“跑步机”,不停地做“有氧运动”。

物联网的运用,实现了塘口的自动投食、自动增氧、水质监测、液位控制、产品追溯等环节的智能化,这就是科技赋予新型渔业养殖的魅力,原来这么大面积的渔场,最起码得需要工人7个,现在最多3个人就够了,而且,它是定时定量,在屋内动动手指就可以了。

“用上推水机的鱼儿,不仅形体更加漂亮,肉质更加紧实,而且缩短了成品周期,实现了两年三茬轮捕。同时,还增加了水的含氧量,它们比普通的鱼每公斤要多卖三、四元,而且还供不应求。”工人老杨说,在洪福湾渔场监控室的高清显示屏上,302亩渔场一览无余。

在肥沃的田野上收获了“第一桶金”后,王传亚“土里刨金”的信心更足了。2014年,综合考虑采煤塌陷地多、紧邻微山湖等因素,杨屯镇创办了水产科技示范园,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在镇里的引导下,王传亚流转302亩水面,从事水产养殖,创建了洪福湾渔场。8年来,王传亚的302亩渔场11个塘口,累计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鱼产品远销天津、上海、湖北等地,让“汗水农业”转变为“智慧农业、数字农业”。

9年来,王传亚陆续承包流转了700多亩土地用于农作物种植和淡水养殖,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他感念乡土情结,决心带领家乡父老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一名党员,带领家乡人民致富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2021年,作为致富带头人,王传亚被推选为沛县杨屯镇刘屯村党支部书记,从任职的那天起,王传亚就立下了新的奋斗目标,一定要带领家乡父老实现共同富裕。王传亚创办的家庭农场被当地政府评为“党员创业带民致富”示范基地,每天都有不少来自周边的群众参观。在王传亚的示范带动和帮助下,周边已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00多个,粮食、水产养殖效益不断提高,乡村经济越来越红火。

“王传亚毕业后不留恋城市生活,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用勤劳的双手、敏锐的头脑和担当的胸襟,开创了一番富民事业,实现了带领家乡父老共同富裕的初心,彰显了新时代大学毕业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时代风采。这次全省评出4名江苏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王传亚名列其中,实至名归!”徐州市文明办副主任窦铜顺说,近年来,沛县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把“导扬风化、匡正民风”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凡人善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张公兰、张景宏、王传亚等一批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他们用孝老爱亲的行动、敬业奉献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领着当代文明的社会风尚,汇聚成推动沛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sannong/2022-06-15/45415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