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日报记者 段小凡 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是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通过对农产品优化布局、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品牌知名度等措施,不断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全力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规划先行 强化顶层设计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近年来,我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农业发展实际和徐州特色产业,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做到规划先行。 去年,我市出台了《徐州市“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站在全市农业制高点,对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注重徐州农业的优势产业发展,提出推动蔬菜果品产业提质增效。202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620万亩左右,绿色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争取到2025年蔬菜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5000元以上。同时,大力发展应时鲜果,重点培育优质水蜜桃、葡萄、早熟梨三大产业,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品牌产品和加工出口产品。 规划注重每个产业区域化布局。重点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在哪些地区发展,规划文件里都提出了具体定位。丰县重点发展果品、生猪、肉鸭等产业集群,沛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辣椒制种、肉鸭等产业集群,睢宁县重点发展生猪、肉鸭、优质稻米等产业集群,邳州市重点发展大蒜、板材、银杏等产业集群,新沂市重点发展优质水蜜桃、特种水产、花生、鲜切花卉等产业集群,铜山区重点发展粮食、畜禽养殖、优质葡萄等产业集群,贾汪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草莓、甘薯等产业集群。 此外,规划注重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以加速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机械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为重点,大力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注重引导乡村休闲旅游与特色产业、资源环境、农耕文化等融合,促进提档升级,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年均增幅超过10%。 这些规划目标内容指导全市“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为徐州农业发展绘制了路线图,为进一步推进徐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聚力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徐州市围绕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做文章,通过发挥自身农业特色,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将蔬菜、水果“吃干榨净”,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一头大蒜能有多少附加值?如何拉长加粗产业富民价值链?这是邳州市大蒜行业一直思考的问题。邳州市以江苏黎明食品集团为主导的龙头企业在大蒜产品精深加工、深挖大蒜保健功效、增加产业多样化方面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头蒜的保健”系列产业链。如今,邳州大蒜以更加多元化的样式走入市场,大蒜深加工产品有蒜蓉、黑蒜、大蒜素、黑蒜阿胶糕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成功把“一头蒜”做成了“一头蒜的保健”。 纵览全市,不仅邳州聚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把“一头蒜”延伸打造成了“一头蒜的保健”产业链,在沛县河口镇,提起牛蒡可谓家喻户晓。牛蒡是该镇的特色产业和农业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提高牛蒡的附加值,该镇从传统种植向精深加工不断迈进,通过牛蒡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对接等手段,让牛蒡产品升值增效。目前,牛蒡摇身一变成为牛蒡茶、牛蒡酱等牛蒡系列产品,实现强大增值能力。 发展特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如,铜山区在延链强链上花力气,聚焦优质粮油、生态果蔬、绿色生态畜牧产品三大重点全产业链。同时,围绕产业链建设,进一步优化加工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布局,向镇、村延伸,把更多的加工增值效益留在农村,实现“村、镇、区”三级联动。 在徐州,还有很多农产品同大蒜、牛蒡等果蔬一样,如丰县苹果、新沂水蜜桃的“甜蜜产业”、贾汪的甘薯品牌……这些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都充分说明我市不断推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 走进睢宁县姚集镇陈井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村子里宽敞的广场、整洁的道路、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陈井村位于睢宁县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古黄河精品旅游线路之上,与姚集镇房湾湿地、松鼠咔咔乐园距离很近,区位优势明显,宜居宜商宜游。近年来,该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去年,该村打造了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创业街区,划分为“食、住、游、购、娱”五大功能板块,汇聚了丰姚农业、陈井老酒坊、奇石坊、古黄河渔行等多个“三乡工程”优质项目。其中,陈井面塑工作室,带动了陈井村村民就业,工作室村民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以上。 如今的陈井,已有近1000户农户入住。搬进新居,村民们实现了安居乐业。 陈井村依托当地优美环境,利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方式打造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只是我市以农促旅、丰硕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铜山新区街道台上村做深“草莓经济”课题与知名品牌运营商合作,打造以草莓为主导产业的农旅庄园,形成来了有看、有玩、有摘、有带、有吃、有住的“六有”兴旺高地。邳州官湖镇建设大王庄新型农村社区和板材旋切加工集聚区,打造集现代农业、乡村生活、休闲观光、产业集聚于一体的特色宜居村庄。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2021年6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江苏省乡村旅游驻村辅导行动计划(2021—2025)》,着力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按照规划,驻村辅导员从专业角度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解决基层乡村旅游专业力量紧缺问题,补短板、办实事、促发展。去年以来,我市与全省行动同步,选聘高校专家带领团队驻村对接,为乡村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受聘专家已到睢宁县王集镇鲤鱼山庄、沛县大屯街道安庄社区、铜山区伊庄镇马集村等地调研,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出谋划策。 创新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市以“品牌强农、质量兴农”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引领作用,先后打造贾汪区马庄村、邳州市官湖镇授贤村等多个乡村旅游重点基地,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速城乡融合等发挥了引领作用。 风生水起、异彩纷呈的乡村旅游发展彰显了我市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取得的显著成绩。近年来,我市依托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动农旅深度融合,积极出台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搭起乡村全面振兴的“四梁八柱”。 截至2021年,我市获批国家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2家、美丽休闲乡村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省级乡村旅游区25家、特色田园乡村42个,拓展了农业功能,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