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三农 > 正文

徐州市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几点思考

杨超 马文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就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作出重点部署安排。当前,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认真分析研判我市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现状和优势,明晰目标路径,加快补短强链,狠抓推动落实,对于实现我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徐州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已具备良好基础条件

徐州是江苏农业大市、国家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全省12.5%的水资源量灌溉了占全省13.4%的耕地,产出了占全省13.9%的粮食、19.1%的生猪、30%的蔬菜、33%的水果。徐州农产品种类全省最全,“国字”号产品招牌众多,多项农业经济指标位居江苏第一。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297.36亿元、农业增加值783.70亿元,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总量全省第二。高效设施农业达到226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23%,面积和占比都列全省第一。肉、蛋、奶产量200万吨,畜产品总量居全省前列。

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稳产保供扎实有力。2021年粮食单产、总产双双创历史新高。生猪产能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生猪存栏273.06万头,同比增加3.7%,出栏411.35万头,同比增加18.8%,位居全省第二。蔬菜播种面积614万亩,总产2030万吨,产值966亿元,产量和产值稳居全省第一,为全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狠抓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2021年全市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个数252个,完成年度投资270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

品牌效应不断彰显,产业融合实现跨越。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形成“1+4+N”的农产品品牌体系。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水平,培育21个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集群,创建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始终坚持绿色先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徐州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截至2021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1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72%。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全国19个整建制达标设区市之一。

二、徐州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必须重视破解的难题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层次还不够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不小,但引领带动强的“头部”“链主”企业相对较少。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科技研发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加工水平不高问题。在撬动社会资金有效投入农业方面力度还不够大。农业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仍有较大差距,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仍有较大差距。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还不够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还不够强,农业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的力度还不够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与农业规模经营还不相适应。

三、徐州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一)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

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国家重点链、省重点链、地方特色链,在我市现代农业“483”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打造以优质稻麦、规模生猪、高效蔬果、生态肉禽等重点产业和大蒜、银杏、牛蒡、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业“链主”企业、一批全产业链典型县、一批跨县域全产业链重点链、一批冷藏保鲜设施运营主体,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强化种业发展科技支撑。高度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充分发挥淮海经济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联盟的辐射作用,依托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和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优势,选育并推广一批稻麦、畜禽、果菜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加强对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指导,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应用一批农业主推技术。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提质增效。“链主”壮,产业才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推动8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档升级,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要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推进“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鼓励发展订单生产,让“链主”企业带动广大农户,让农户分享链条创业、融合创业成果。

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围绕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兼顾大蒜、牛蒡、食用菌等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在镇村和田头市场规划布局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保鲜设施,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民择期错季销售能力,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长期保持农产品品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快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围绕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做文章,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加快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

加快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为依托,聚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突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群成链,大力组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形成我市“一圈两带三片,十线百村千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加强特色基地的培育和推介。结合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美丽休闲乡村、主题创意农园、休闲农业精品村创建活动,加快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培育和推介一批主题创意农园、农耕实践基地、康养基地、乡土地标美食、休闲农业特色模式和乡村休闲运动基地。

重视推动农村电商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发挥农村电商对接科工贸的结合点作用,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电商主体发展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推广直播带货、社交营销、直供直销等新模式,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动农村电商做活做优健康发展。

(三)加快提升徐州农产品影响力。

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农”工程,加快完善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绿色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品牌体系。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开放型农业基地合作园区等载体建设,实施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工程,争创国家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大力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整治行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约谈制度。

大力提升徐州农业品牌知名度。以徐州农业品牌“1+4+N”体系为基础,以新一轮品牌提升行动为抓手,启动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开展品牌农产品质量追溯行动,加快打造一批市内知名、省内著名、全国驰名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培优做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精准招商,瞄准现代种养、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三产融合等重点领域,着力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围绕创新发展、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品牌发展、融合发展等五种能力提升,积极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政策。做强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壮大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全产业链重点“链主”企业。

积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鼓励支持在农产品集散地、销售地建设、改造和升级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鼓励建设绿色新型批发交易市场、冷藏保鲜、中央厨房等设施,加快绿色、高效、低碳冷藏设施应用,增强流通主渠道服务能力。推广农村电商营销新业态新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对优质原粮开展“优质优价”收购,巩固提升大蒜、牛蒡、食用菌等外贸型企业出口能力,稳步拓展国外市场。

(四)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组织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推行市县领导包挂推进的“链长制”,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在链长领导下,跨区域、跨部门、跨环节、跨业态,协调推动产业规划、指导服务、技术创新、载体平台、支持政策、资金项目等工作落实;加强调度督导,定期组织开展现场观摩,通报重点工作动态;重视补短板强链条,加快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的支持政策。整合各类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农场,建议市财政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树立发展导向。同时,创新金融支持方式,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级贷款平均增速。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高效,支持创新开展与农业全产业链相关的各类保险试点。

强化示范引领。重视抓点示范、效益引导、典型引领。加大对市级重点链、特色链和各地地域特色链发展模式、创新平台、链主企业、联结机制的宣传力度。建设一批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建设的先行区。

(杨超,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马文瑾,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sannong/2022-09-05/45520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