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侧记 |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建莉 魏宁 李晓航 一曲大风歌,唱响黄浦江。 10月11日,以“智汇徐州、科创未来”为主题的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十多位院士、近20位高层次领军人才、30余位上海双创人才、50余位医疗卫生和金融工商领域专家、80余位著名高科技企业负责人……这份“高质量”的参会人员名单,让此次恳谈会的主题更为鲜明。 “借智” 徐州把目光瞄准了上海 当前,徐州站在了新的发展关口。 徐州面临着新机遇。 去年6月,国务院首次明确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今年,徐州获批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视察期间,再次提到创新驱动,要求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 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并出台专门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娄勤俭书记指出,江苏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是创新驱动。 徐州必须突破发展短板。 对照中央和省委对徐州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徐州目前还存在着产业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可转化科技成果较少等突出短板。 人才+科技,徐州找到了突破短板的必由之路。这个秋天,徐州深度对接上海,把“借智”的目光瞄准了上海。 上海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对外开放窗口,也是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高端人才、高教资源丰富,科研机构、大院大所云集,拥有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80余所,建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40余家,在沪两院院士总数超过180位。 目前,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今年“上交会”期间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上海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第17位。 市委书记周铁根在恳谈会上表示,徐州将充分学习上海改革开放创新的先进经验,借鉴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有效做法,积极主动对接上海的大院大所、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加强人才引进、深化科技合作,更好承接上海发展的溢出效应,驱动徐州高质量发展。 收获 顶级专家添力 徐州中心城市建设 恳谈会上,33个项目现场签约,其中有27个项目是围绕徐州四大新兴主导产业亟须突破的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合作和产业化。会议期间,105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的上百名国内外顶级专家将共同参与徐州中心城市建设、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中科院赵源博士表示,上海高校众多、高端人才聚集,对接上海将为徐州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徐州不断出台人才和科技政策,企业成长的“土壤”越来越肥沃,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高端人才和科技项目落地徐州。 徐州引才的决心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徐州人,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耿道颖表示,如今,徐州发展的视野不断拓展,此次选择上海,徐州找到了与国际合作的平台。 作为城市规划方面的顶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一直关注徐州的发展。他说,这些年来,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越的奋斗迎来了新一轮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个区域的崛起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同济大学十分重视与徐州的合作,我们希望组成中德联合的团队,和徐州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一道,为徐州的未来崛起而共同努力。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院长张世洪说,徐州交通便利,工业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特别是营商环境的改善,对未来徐州的发展,我们有着更多的期待。中煤科工与徐州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希望未来与徐州的各级政府、高校和各大企业加速合作。 活动现场,“徐州医学与生命科学院士专家联盟”揭牌,这是由吴孟超院士与刘允怡院士、王红阳院士共同发起成立的。 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创始人、国际肝癌研究的重要开拓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十分关心徐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今年在徐州建立了吴孟超院士工作站、淮海经济区肝胆胰诊疗学术中心、江苏吴孟超肿瘤精准医学中心和江苏吴孟超医学高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对徐州肿瘤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更好地为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的患者造福,吴孟超院士与刘允怡院士、王红阳院士共同提出倡议,发起成立“徐州医学与生命科学院士专家联盟”,并得到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1位院士的积极响应。 吴孟超表示,成立院士专家联盟的目的是促进徐州高端人才集聚,引进先进医疗技术,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徐州要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关键就是对人才的吸引。上海、北京等城市院士专家资源很多,通过资源整合对接,达到了引进一名院士专家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建造区域学科高地,助力徐州科技创新发展,让这座千年古城,更具新的生机。 展望 徐州期待 更多高端“智囊团” 作为发展中的成长型城市,徐州对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最大限度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 市科技局局长梁伟表示,徐州过去产业偏重,近年来重点抓好新旧动能转换和新产业培育,全市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速,着力打造“一城一谷一区一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颇具含金量的政策,创新生态环境日益提升。 恳谈会上,一份领军人才新政吸引了与会人员的关注。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吸聚更多精英人才来徐,徐州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满满干货的《人才创业10条》新政,设立初期规模10亿元的“彭城英才”投资基金,对来徐创业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顶尖人才个人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金奖励。 栽好梧桐树,金凤自然来。5年来,徐州共引进160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万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900余人,省“双创计划”266人。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哈特穆特·米歇尔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均在徐州建立工作站。 人才集聚的效应日益显现。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从2010年的9927件和8000件,增长到2017年的18000件和1050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3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0年1061亿元跃升到2017年5800亿元。 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看产业,产业发展的背后是人才与科技的支撑。着眼新兴产业发展的徐州,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与招商引资项目不同,此次恳谈会不再注重投资额,我们希望通过引进新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进有潜力的科技项目推动形成一批高端项目。”梁伟说。 随着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将汇聚徐州。而徐州深度对接上海的步伐才刚刚开始,未来两地的人才、科技交流将更加频繁,更多的上海科技成果将在徐州转化,更多的上海英才将在徐州成就梦想。 |